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创新社会政策推动社会融合

日期:2011/01/18|点击:92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具有较高社会融合度。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需要促进社会融合,让不同的人群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公共服务政策需要从消除社会矛盾向更为积极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转变。要把促成社会融合的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生产力要素。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为上海加速推进社会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动力,对今后上海进一步推进社会融合留下了有益的启示。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三个环节的理念创新,各国城市均在努力追求和提高城市的包容性,就上海来说,推进社会融合要注重以人为本,包容弱者;要重视运用智能信息技术;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注意激活基层社区管理活力。

        上海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的问题,不利于可持续与社会融合,也不利于上海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上海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社会保险制度的多元融合。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要尽快整合城保、综保、镇保、农保,形成“养老保险公共平台”,朝建立基本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在医保改革方面,要在归并和衔接中提高保障水平,要搭建一个基本的医保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综保和镇保企业参保人群缴费率可以逐步与城保接轨;镇保征地农民,酌情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归并。

        保障外来少年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是促进流动人口第二代融入上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上海外来少年儿童受教育状况仍需改进,尤其是学前教育、初中后教育问题还比较突出。

        世界发达城市发展的规律表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旧区改造是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旧城改造中面临不少困难,是影响社会融合的不安定因素。报告认为,要明确“旧改”的城市功能提升与公益性质,“旧改”要和城市更新发展相结合,要优先启动以保障居住为目标的“旧改”工作。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住房成为收入、职业之外的第三种阶层分化变量,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保障和市场两种方式对于调节不同阶层的住房分层问题有积极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上海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全国最高;高龄化态势显著;“纯老家庭”现象突出,独居老人不断增多;“421”的家庭结构效应逐渐显现。上海在创建老年友好型城市过程中,要通过政策、服务、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优惠、优先和优化,在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中,率先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为全国提供一个社会融合的样板。

        在和谐社会创建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上海的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参与社会治理、推进慈善公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融合中正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

        中产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现阶段上海收入中等的人群比例不超过30%,职业中产的比例在20%左右,消费中中产的比例也不超过30%,能同时满足以上三项标准的综合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比例则更低。中产阶层总体比例偏低,“社会稳定器”作用发挥不足。为此,上海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等对策建议。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建设进程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上海要率先在全国认识到这个趋势并作出政策调整,为全国贡献经验。党政部门要率先确立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革新对话机制和语言系统;要进一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的改革,真正实行管办分离、政社互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要积极融合社会,并更好地发挥好党联系社会公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进一步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作用,为社会融合互动建构平台;要从群众身边的公共事务做起,从基层社区做起,增进社会融合;要鼓励和加强对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卢汉龙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周海旺为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上海社会蓝皮书》主编)

   

    本文源自“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上海转型发展——2011年上海系列蓝皮书观点集萃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