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以上,“十二五”期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与之相匹,2011年的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亦在8%。
韩正市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及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这两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不出意料引发代表、委员关注。
人们对“8%”并不陌生。1年前,上海即提出2010年全市GDP增长预期8%,释放出经济发展从单纯追求速度到注重结构优化的转变信号。如今在“十二五”的起点上再度读解,这一数字背后的信号更为强烈———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的上海,需要走出一条更为理性、更具内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目标放平:为转型腾出空间
尽管年初目标设定在8%,去年上海最终完成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态势良好。追溯向前,“十一五”时期确立的全年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率为9%以上,最终预计完成年均增长11%左右。而今,目标为何落脚8%?
如此选择有其良苦用心。“比之全国不少省市的两位数增长,这个目标不算高。”俞国生代表回答说,“它反映了对现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在俞国生看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几乎“逼着”上海舍弃过去追求“提速”的经济增长模式———2009年起,上海着力推动九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处于探索发展中的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能立竿见影;“十二五”期间上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需在“十一五”基础上再实现18%,也要求进一步舍弃“高能耗带来的高产出”;此外,近期中央调整货币政策,有意识削减货币投放量、控制资金流动,亦使得过去以总量投入为主的GDP拉动模式难再奏效。
与此同时,2011年对外贸易形势尚不明晰,世博会的直接带动效应也随其闭幕而减弱,经济增长的难度将明显大于上年。“种种因素表明,你就是想快,增速也未必快得起来。”俞国生说,这样的情况下提出相对保守的“8%”增速,不失清醒明智:“这可以让大家把注意力从速度中转过来,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乐景彭委员对此亦持相同见解。他分析说,保持8%左右的GDP增速,是使社会平稳有序运转的必要保障;而不再提出更高的目标数字,则蕴含着冷静和底气:“这正是为调结构、促转型腾出空间,以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回到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去。”他说,“这是为经济更长远的健康发展谋篇布局,更彰显了上海冷静的眼光。”
功能深化:提升产业附加值
尽管数字不大,但实现8%的目标也并非轻而易举。更需思量的是,如何能充分挖掘数字背后的内涵,使之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彰显转型的意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被视作重要着力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未来五年上海要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预期达65%左右。同时,围绕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纲要(草案)》中新设或调整了6项服务功能指标,均属现代服务业之列。在陆清冬代表看来,这正是转型发展的直接体现。
“上海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别人做不了的事,”陆清冬说。出身航运领域的他注意到,《纲要(草案)》在体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集装箱吞吐量指标,而是代之以航运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率指标,这正体现了发展航运服务业的导向:“如果上海能自己把航运服务业做起来,非但能产生高附加值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与周边港群形成良性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服务功能指标中新增的“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则引起黄仁伟代表和董美娣委员的注意。《纲要(草案)》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这一比率预期达到90%以上,他们将此视作上海建设物联网乃至拉动一批配套产业发展的起点。黄仁伟代表尤其注重这一指标背后的“补缺”意义:“宽带接入速率原是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将其提升上来本身就折射了对GDP增长率内涵的理解,就是应当将阻碍整体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找出来、弥补它,从而获得一个体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数字。”
俞国生代表则提醒,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大要旨是将其与相关先进制造业等产业交融起来,相互促进发展,而万不可将其孤立看待。“我们需要明白,现代服务业究竟服务于谁?”他说,“只有在各个领域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找到支撑点,帮助整个领域增加附加值、提升竞争力,这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职责所在。要实现GDP内涵式增长,这一点至关重要。”
协调发展:转型不只是经济
对上海而言,转型的领域已不止经济。“在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的时候,经济增长不应该成为政府关注的唯一目标,甚至不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首要目标。”黄仁伟代表说,全面的转型意味着政府的注意力从单一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这正是理解“8%”数字内涵的重要方面:“为了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个经济数据所谈的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
他将一些拉美国家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视作上海转型发展的前车之鉴———这些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至1万美元后,经济增长开始常年停滞不前,其一大症结即贫富差异悬殊,社会两极分化:“穷人始终消费不起,富人的消费需求也已饱和,社会矛盾无法平息的同时,市场也陷入僵局。”
上海要避免重蹈覆辙,便需设法保证并增强大多数人的购买力。《“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到2015年全市居民消费率预期达到42%左右。在黄仁伟看来,这一新增指标正反映出政府注意力的转变:“要能让更多人拥有消费能力,本身就是民生问题。”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与均衡,亦被视作转型的重要内容。韩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善民生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使发展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广大群众。此外,今年要推动区县、街镇把更多精力放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放到公共服务提供上。孙卫国代表对此理解说,这正是GDP增速放平带来的重要启示:“我们要用更多精力来关注社会发展,让老百姓切实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而在卢汉龙代表看来,完善公共服务非但是政府的应尽之责,更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政府的科教文卫投入、公共采购等,都会计入GDP总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会间接推动居民消费率的上升。”他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并且真正体现GDP增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