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近四成跨采指数上升显示通胀可消化
在上海"两会"与财经相关的话题中,跨境贸易中的创新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热议话题。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跨国采购(上海)信心指数发布,市人大代表,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屠建卿以及《2011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泠一博士接受了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在华采购持续回暖
1月14日,2010年第四季度跨采指数发布,该季度制造业跨国采购指数为70.10,零售业跨国采购指数为75.94,综合指数为71.61。"这些数据相比上季度均有所上升,这表明本季度在华跨国采购扩张,采购企业信心较足,出口前景较好。"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屠建卿表示。
"不过,2011年我国的贸易环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屠建卿表示,"如部分国家的经济仍然偏‘软’,导致贸易摩擦频频,此外,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对人民币施加压力。"屠建卿认为,从整体上讲,贸易机遇仍然很大,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在为对外贸易提供支撑。他透露,上海港的吞吐量已经首次超过新加坡,香港地区。
此外,美国经济的回暖也带动了其在中国的采购上的热情。《2011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泠一表示,在澳大利亚的一份政府测算中,美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从亚太地区就要多进口1千亿美元。
王泠一向晚报记者独家披露了一组数据――去年全年的贸易总量已经逼近3万亿元的大关,而其中,长三角地区就贡献了近40%。王泠一透露,其在调研中发现,华东地区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产业升级,贸易品质升级:"比如,利润太低单子少接甚至不接了,新技术的单子多了。"
记者注意到,制造业方面,有关采购量的四个系数相比上季度与去年同期的采购量系数都有所上升,而下季度预期采购量系数与原材料采购量系数却有所下降;有关采购价格的两个系数均大幅增加。
零售业方面,有关采购价格的两个系数达到93.33和88.24,有相当幅度的上升;有关进货品牌数量的两个系数分别为76.92和71.43,大幅上升;有关在华采购比重的系数为81.25,也有所上升。
通胀影响不容忽视
不过,虽然通胀压力加大,王泠一指出,在华采购比例系数同时却有相当幅度的上升。"这表明由通胀造成的采购价格上升本季度在全球普遍存在,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并未因此大幅下降,与此相反,与采购人员和采购部门相关的系数均有所上升,表明跨国公司在长期更倾向于扩大在华采购。"另外,有关零售业进货品牌数量的系数大幅上升,表明本季度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商获得了国际零售商的青睐。
记者注意到,有关采购量系数总体稳中略降,尤其是下一季度的预期和原材料采购量系数不如上一季度,指数的上升主要得益于价格相关系数的大幅上升。王泠一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物价的上升对出口企业的成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的平衡贸易政策以及欧美日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价格的普遍增长使得跨国公司对继续增加采购额持观望态度。
"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跨国公司往往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更为敏感,对他们的信心调查也显示,中国的通胀是可消化的。"王泠一同时指出,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渠道中,银行目前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出口信用保险已经在发展中,但是银行‘给力’还不够,目前银行还是聚焦中小企业的较多,出口信贷仍待推广。 "(记者 崔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