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全球治理,一个更加有序的空间

日期:2011/01/05|点击:160

全球治理,一个更加有序的空间

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教授) 

全球治理需正式和非正式网络

21世纪,出现全球政府的可能性不大,但一定程度的全球治理已经存在。目前,全球已经有成千上百的条约、体制和制度来管理国家间的行为,包括从电信、民航、海运、贸易到核武器扩散等各个方面。但这些机构很少能够自主地运行,它们仍然受制于大国的领导。所以,在21世纪,大国能否胜任领导者的角色仍然有待观察。随着力量格局的变化,中国和印度的力量在增长,它们的行为又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除非出现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重大事件,世界将不再可能出现类似1945年联合国刚成立时的那种“关键时刻”。今天,作为全球性机构,联合国在合法化、危机外交、维护和平与人道主义援助方面都起了关键作用,但其本身的规模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例如,2009年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哥本哈根会议表明,192个国家参加的会议往往难以成功,联合国依然缺乏资源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两难,就是怎样让所有人都参与行动,并同时付诸实施。答案可能就是欧洲人所说的“可变格局”,既可能是“多边主义”,也可能是很多的“小型多边主义”,一切根据议题的不同来分配权力资源。

全球治理将有赖于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这些网络组织(如20国集团)可以设置议程、建立共识、协调政策、交流知识、制定标准。同时,当国际社会要应对诸如气候变化、传染病、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的跨国挑战时,它将不得不继续发展互补性的网络和机构,来补充联合国这一全球框架。

杰弗里·萨克斯(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院长、教授) 

千年发展目标定能实现

现在,离联合国提出的在2015年前把全球贫困人口降低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只有四年时间了。千年发展项目开展以来,围绕如何减少饥饿、贫困和疾病,已经提出了非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已经实施,比如,同过去相比,今天人类对抗疟疾的能力就大有改观。但是也有一部分建议并没有付诸行动,比如饥饿地区尤其是非洲如何更多地种植粮食,我们在行动上还没有很好地跟进。为此,我们提出了建立一个全球基金来帮助农民得到更好的种子、化肥及农具,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我们还提议通过粮食生产、控制疾病、建设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快进程。2015年把全球贫困人口数降低一半、2025年消除全球贫困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呢?我的答案是:当然能够实现。但是,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说,更需要去做。

中国在消除全球贫困方面已经做得很多,这是个好消息。我希望中国做得更多一些,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资金上。当然,我也希望美国和欧洲也践行他们的承诺,因为解决极端贫困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的需要,更是为了避免由于贫困所导致的暴力对抗。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国际秩序:和平  渐进  合作

2010年出现的国际秩序变化,可以说是未来10年国际秩序的雏形。2010年国际秩序变化体现在一系列指标性事件。G20峰会正在成为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新的全球治理合作模式。坎昆气候峰会为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重新划分,新兴大国比重上升。大国核裁军取得新的进展,美俄战略武器条约取得重大突破。联合国进入新一轮改革进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组成成为焦点。东亚地缘政治出现复杂变化,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最终得到控制。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大致预测未来10年国际秩序可能显现的若干特征。

其一,非西方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继续上升。美国、欧盟、日本等大国主导国际体系和提供国际社会公共品的能力继续下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持续上升。

其二,国际经济秩序的转型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主要内容。世界货币体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技术标准体系等将经历重大改革,重点目标是形成国际金融监管治理的新机制。

其三,G20和联合国体系构成全球治理的双重结构。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机制和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全球安全治理的主体机制互为补充,但也互为竞争。

其四,地区合作机制成为地区国际秩序的主体。全球治理主要体现为地区治理,不同领域、层面、功能的地区合作机制将交叉互动。

其五,科技与文化要素对国际秩序演变的作用更加突出。网络信息技术、低碳-新能源技术、太空-海洋技术等都将影响国际秩序的演变或突变;多元文化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其六,大国关系在国际秩序演变过程中得到重塑。各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得到强化,稳定国际秩序成为大国的共同利益。

其七,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扩大。跨国社会问题的增多引起跨国非政府组织更加普遍地存在和发挥作用。

其八,地缘政治竞争和冲突热点局部升级,总体得到控制。防止局部热点激化为大规模对抗成为国际秩序的重要目标。

国际秩序未来演变的和平、渐进、合作特点,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总体上一致,可以说是中国的重大历史机遇。

沈丁立(复旦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核不扩散局势仍将纠结

未来10年,国际核不扩散局势仍将纠结,前行与挫折还将并存。期间,朝鲜有望实现核武器小型化,形成有限核威慑力。尽管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可能复开,但朝鲜将利用这一机制继续为其发展核武服务,避免在会谈期间因发展核武而受到军事打击,同时制造新议题助其拥核,最近它所展示的铀浓缩能力就是一例。美国在经历未来两届政府的更迭后,对朝鲜拥核将无可奈何,朝鲜国际处境将有所改善。

由于美军逐步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它将更有精力对付伊朗。伊朗仍将发展民用核能,坚持核燃料主权,美国对此被迫接受;但美国、以色列和部分中东国家坚决反对伊朗推进更深度浓缩,而伊朗也已错过继续突破良机。监控伊朗核发展、监管其反应堆核材料的进出,将是未来伊朗核问题的核心。

未来10年难见新核武国涌现,尽管新兴国家发展民能核能还方兴未艾。大国将加强协调,不扩散机制将有所改善。核材料银行等新机制的发展,将有利于在核材料的源头上遏制核扩散。

美俄批准并执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利于核国家以核裁军姿态助推不扩散。2015/2020年两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会,有望平稳举行。但联合国拟于2012年召开关于中东无核区的国际会议,由于以色列核地位与限制问题,将前景暗淡。

郭礼和(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

生命科学:器官或可订制

生命科学的下一个10年会有许多令人期待的奇迹发生。若要撷取其中几个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我觉得几大领域值得关注:

首先,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将进入临床治疗。人类疾病分为两大类:一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入侵引发的病原性疾病,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另一类则是器质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由于组织器官已经受损,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却不能让凋零的细胞起死回生,唯有希冀于再生医学的发展。

修复组织或器官损伤的原材料就是细胞,“无所不能”的干细胞既能在体外大量繁殖,又可向任何类型的细胞方向生长,从而“生产”出病人急需的心脏、神经或血管。预计十几年后的再生医学市场规模将不亚于目前的药物市场,每年有望创造出上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其次,以合成生物学为手段的人造物种将活跃于我们的现实生活。2010年,世界首个“人造生命”的问世让人类看到了订制物种的希望,未来科学家完全有能力按照工程设计的方式合成基因组,有目的地对微生物等简单生命进行改造,以破解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石油开采等工农业及社会难题。眼下,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已经向“人造生命”的缔造者——美国科学家文特尔提供6亿美元资助,进行生物能源方面的人造微生物研究。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虚拟生物学。整合大量生物信息,科学家在计算机上就能设计并合成一个新物种;药物开发者也许将不再一味依赖于动物模型和试验,只需一台电脑,即可观察药物的作用机理、代谢过程,评价其安全与否。

王希季(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空间电站引发产业革命

我感觉下一个10年,人类在探测外空和开发外空方面会有更多的作为,探测是手段,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是目的。空间资源极为丰富,如果人类能够充分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话,会对人类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空间高位置、高速度资源,空间太阳能资源等是取之不尽的,一些国家已在筹划在地球同步轨道带建立天基太阳能电站或空间太阳能电站。日本已经将此作为国策,准备花30年时间在空间上建立100万千瓦级的电站,美国人上世纪70年代就想在空间搞500万千瓦级的电站。未来10年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准备无疑会大大加强,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实验,例如高效率的光电转换技术、大太阳能电站结构、无线电电力传输技术等各方面都在做准备。据日本人统计和测算,空间太阳能源可以算作最清洁能源,这种清洁能源在当今气候变化很严峻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载人方面已取得相当的成就,对航天事业而言,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开发利用空间资源,造福我们国家和全人类,都是发展航天事业最重要的目标。为此在下一个10年,我国应有所准备,对外层空间能源开发利用给予更大的关注,投入更多力量。

发展空间电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利用和获取能源的地方、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和改变电力传输的方式。这三大改变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影响深远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大变革,会极大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生活,引发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未来10年全世界都会看到这样一种前景,中国应不失时机及早布局,抢占空间资源高地。

汪品先(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到大洋底下钻穿地壳

按照深海探索的发展进度,10年以后的深海海底将会纳入人类的社会生活。这里不是说下潜,50年前人类就潜到10916米地球表面最深的海沟;说的是对深海的监测调查和资源的开发利用。200912月“加拿大海王星”深海观测网投产使用,在两千多米海底用800公里光纤电缆连接一百多个传感器,对深海做原位实时的观测。这好比大气里的气象站,或者是放在海底的实验室,可望实时预报地震危险、现场转播海底火山爆发。到2014年,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网将在美国建成,还将有装载各种传感器的“深水滑翔机”在深海游弋,从而将深海置于人类的监测之下。到2020年,不仅“可燃冰”的开采将改变能源结构,而且“深海热液”的硫化物矿床和“深部生物圈”的基因资源,将进入海洋经济。

2020年还将掀起在大洋深部打穿地壳、钻进地幔的科学高潮。地球的体积84%属于地幔,火山活动、板块漂移的根源都在地幔,但是隔了地壳,人类至今够不到地幔。陆地的地壳比洋底的厚度高一个量级,因此到大洋底里去钻穿地壳,是科学界梦寐以求的理想,10年以后将进入高潮。但是高温高压下打深钻,面临种种的技术挑战。现在世界上有两条科学大洋钻探船,要打穿地壳美国船够不着,日本船正准备迎战,但假如中国决定也造大洋钻探船,将来打穿地壳的是谁?可惜科学不是足球赛,没法找条章鱼问问。

郑必坚(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本世纪的头一个10年,我们成功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表明我们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估量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面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作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没有改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利弊共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普遍增强。危机使全球治理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各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强。

从国内环境看,一个突出的发展大势,就是我国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我国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当然,我国还存在诸多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世纪第二个10年,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内大局的分量在愈益加重,对国际大局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继续大发展。这是我们将继续获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基础。

朱清时(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教育将迎来大改革时期

过去10年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教育问题在现有环境中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未来10年,将是中国教育大改革的时期。

现在全社会都意识到,过去几十年教育体制具有缺乏活力的弊病,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变。教育的弊病集中在两个关键问题上:一是学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校按照行政规律而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在办学,政府也是靠发文件管学校,而不是根据教育的规律管学校,更没有给学校自主权。这样的管理注定会使学校没有活力。现在一些大学正在努力由行政主导型向学术主导型发展。二是过去的教育领域“大锅饭”现象严重,学校靠国家认证文凭、国家给资源过日子;学生拿着国家认证的文凭去换工作、换薪水,这导致学校变成了“文凭工厂”,根本没有内在动力来改进教学。南科大决定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就是希望通过背水一战来激发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培养出让社会认可、让国外大学认可的优秀毕业生来使学校充满活力,并且得到发展。

10年的时间很短,我不能保证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在未来10年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我认为,10年之内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考虑改变目前教育所具有的弊病,会尝试激发自身内在的活力。未来10年,也许会有更多的学校会考虑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来推进教育的真正发展。  

丁磊(网易创始人、CEO) 

互联网两大趋势:创新与复兴

要看未来10年,先要知道过去10年是非常透明和矛盾的10年。

1990年到2000年因为没有互联网,信息不流畅。过去的10年则是透明的10年,也是中国入世的10年,互联网和物流让世界成为地球村,每一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创新和技术带来的改变。我认为这也是比较矛盾的10年。一方面,很多人抓住了机会,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不安全了。所有的进步最后都应落实到以人为本——衣食住行、医疗教育上,这些问题都挺纠结。

未来10年,一定更加透明,但也要面对更多的矛盾。我所从事的互联网领域,会有两个很明显的趋势,这两个趋势会以巧夺天工的方式紧密融合在一起,互相给力。

其一是创新的趋势——新技术的引进推动移动互联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2011年底,智能手机的销量将超过传统手机,2012年则会超过PC。移动终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网易有3.2亿的E-mail用户,未来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会使用移动终端来收发邮件。为此,我们在2010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Copyright©2015 上海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沪ICP备1001958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98号

总部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邮编:200020  |  电话:86-21-53060606

中山西路分部地址:上海市柳州路991号|  邮编:200235  |  电话:86-21-64862266

顺昌路分部地址:上海市顺昌路622号|  邮编:200025  |  电话:86-21-6331622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