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经济冷热不均
2010年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五味杂陈的一年。中国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第二”的喜悦,但汇率战、贸易战也如影随形;欧洲经历了“近乎死亡般”的一年,主权债务危机就像岁末罕见的寒潮一样迟迟不散。美国复苏了吗?这个问题在上下半年似乎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政府都在考虑一道选择题,是继续刺激还是谨慎退出?2010年的不均衡复苏已证明有人选对了,有人不仅错了,还伤害了别人。2011年“盛宴与饥荒并存”,全球经济复苏仍处在“大考”之中。
通胀通缩都让人担忧
2010年调侃中国物价上涨的网络新词不断,从“蒜你狠”、“油你涨”到“煤超疯”,无不折射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一路上扬。11月CPI“破五”,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明天,走过“最为复杂一年”的中国经济就将步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宏观调控要控制物价总水平上涨,CPI控制在4%以内,GDP保持增长在8%左右。
“政府非常重视防通胀,因为通胀不解决,老百姓的财富得不到保障,即使工资涨、利率升,也会被进一步抬高的物价所吞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货币政策由2010年来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其实就是中性偏紧,把货币的“总闸门”控制一下。对于中国年末的加息,《日本经济新闻》称,这也是对发达经济体通过宽松政策输出通胀,导致中国外部压力增大的回应。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正呈现通胀通缩并存的两重格局。日本《东洋经济》说,今年全球新兴经济体卷入了前所未有的通胀压力之中,而发达经济体则整体徘徊于通缩的低迷轨道。中国的“2010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经两岸网友投票选出的“2010年度汉字”是“涨”,而美国韦氏辞典2010年的“年度词汇”被“紧缩”一词摘得。美联储对通缩的担忧始终十分强烈,这也是美国宣布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开动“美元印钞机”的一个主要借口。有评论说,美国的通缩预期,“给难得的复苏气氛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各国复苏有快有慢
新兴市场国家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明年新兴市场增长速度为6.4%,为发达国家的近3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2月则以《世界经济:三极分化》为题,直接将世界经济分为主要新兴大国、欧元区和美国三大巨头,并说三者的经济正走向不同的方向,增长前景大相径庭,政策选择背道而驰。它们之间的分化会加剧各自的风险,并让世界经济变得更加不平衡。
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社科院分别在12月发布中国今年和明年经济增速预估,亚行报告乐观估计2010年新兴东亚地区经济体增速将稳步攀升至8.8%,中国则有望达到10.1%,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9.1%。社科院则预计2010和2011年中国GDP增速分别为9.9%和10%。
相比中国的发展,日本《现代经济》杂志12月说,在投资消费低迷和日元升值压力的双重夹击下,日本经济期待从2008年次贷危机中逐步“正常化”的计划已经毫无悬念地搁浅了。低速增长的日本经济正陷入“苦斗”,“使得日本国民正度过一个最糟糕的圣诞新年假期”。曾担任摩根银行东京分行行长的细野真宏表示,“很多人已经流露出非常失望的情绪,2010年是挫伤信心的一年”。挽回经济信心比挽回经济指数更重要,也更艰难。
欧洲经济在2010年则被认为经历了“近乎死亡般”的一年。英国《经济学人》的分析说,庞大的借贷压力已经让西欧几个主要国家在这一年里陷入经济全面疲弱的状态。受到冰岛、希腊、爱尔兰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先后遭遇的主权债务危机压力,欧元在汇市不断走低。同时投资者也不看好欧元区的投资前景,这直接连累到德、法、意等国的经济表现。
美国经济在2010年的每个季度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速从夏天开始明显慢了下来。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的美国经济主要是靠消费和出口的恢复支撑。美国的零售业2010年实现了2007年以来的最佳销售业绩。万事达卡顾问公司负责研究分析的副总裁麦克纳马拉说,今年圣诞节是“3年来第一个正常的圣诞节”。但尽管消费占了美国经济的70%,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房市作为美国经济“板凳”上关键的一条腿,正变得越来越摇摆不定。佛罗里达州投资顾问哈瑞说,房屋抵押贷款和银行业危机迟早要来,只是时间问题,“可能会在2011年末至2012年中”。
汇率战贸易战常态化
2010年,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可谓针锋相对,两国贸易也处于多事之秋。奥巴马政府不断向中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并从9月起逐渐达到高潮。在美国中期选举前的半个月里,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救济相关案件也达到24起之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0月宣布启动对中国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时至岁末,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又在12月22日宣布,已请求世贸组织对“中国向其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提供高达数亿美元补贴”一事展开调查。有学者称,中美两国间的经贸摩擦已出现“常态化”特点,经贸矛盾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两国的最主要矛盾。
稀土争端是今年中日关系的一个焦点,特别是中国削减稀土出口配额趋势的进一步明朗使得日本舆论备受“刺激”。日本知名国际经济问题专家大前研一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说,如果中国稀土资源供应断绝,这将造成日本产业界“重大内伤”,特别是日本好不容易才逐渐控制在世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主导,稀土供应不足将导致前功尽弃。《日本财经》评论员两角岳岩也说,缺少稀土供应会“动摇日本技术立国的生命线”,是“从水龙头处拧住日本的产业源流”。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前9个月,欧盟对中国出口与进口分别同比增加39%和30%。中欧双边贸易额已超出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双边贸易摩擦比往年要少。《金融时报》说,伴随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欧之间的贸易纠纷在产品类型上已经从早些年的衣帽鞋袜,演变成现在的各项高新技术产品。中欧之间未来的贸易争端将把争执点从数量导致的“倾销问题”,转向知识产权、环保性能等方面,甚至会因为各自所持标准的不同而产生摩擦。
2011年盛宴与饥荒并存
“明年将是盛宴与饥荒并存的一年”,路透社如此写道,“许多大型发达经济体承诺2011年要勒紧裤带,而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则可能过热,全球经济必须经受这两股力量的考验,才能实现成长预期。”
对于全球经济,2011年仍面临三大待解难题:发达经济体政府负债率普遍上升,导致了主权债务问题和财政状况恶化;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谷底;受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整体上升将构成新的风险因素。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中国来说,2011年通胀压力将会比较大,这主要来自于输入型通胀。如果明年国际油价涨到100美元以上,那么按照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其他很多原材料价格可能随之上涨,国内众多制造企业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来自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胀形势仍是可控的”。北京展恒理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振杰也表示,“中国受外围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物价问题不是仅由中国就能决定的,还受到工业原材料以及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不少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在很多领域称得上是“领跑者”,但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依然是一个“追随者”。“中国是大客户,但无论是工业原材料,还是全球农产品,都是用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也带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应提高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闫振杰认为。
在欧洲经济学家们眼中,明年的世界经济不会变得更糟,但是想要见到蓝天还为时过早。《经济学人》的分析说,新兴经济体无疑是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救命稻草”,但是不要忘记这些国家是从国库中拿出钱来刺激市场信心的。伴随经济刺激措施在今年相继叫停,全球市场必须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而不能仅仅依靠中国和印度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