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上海牌照拍卖制度:为公共建设赢得时间

日期:2010/12/29|点击:26

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热度不减。去年,区域规划“出镜次数”超出2005年至20084年的总和,而今年,各地区域规划延续去年之势,持续“高烧”。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为今年的“区域规划热”打响头炮,接踵而至的还有重庆两江、长三角、青海等,甚至深圳、厦门、珠海经济特区扩容等都陆续获得批复。临近年末,《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多位专家一起回顾今年区域经济“亮点”并展望未来区域经济新版图

西部

 “新十年”再起步

视线转向西部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步骤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今年315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另外,万众瞩目的内陆惟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在618日正式挂牌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也是西部发展新十年的关键起点。发轫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硕果累累: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万亿元增加到5.8257万亿元,年均增长11.7%;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54亿元增加到1.9239万亿元,年均增长14.9%;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72亿美元增加到1068亿美元,年均增长25.6%

然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西部开发还要有新举措。今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明方向。同时,12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国家将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主要是出于均衡区域发展,缩小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的考虑。”

【展望】 政策仍然向西偏

据悉,国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数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速都将保持在10%以上。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表示,西部开发将将一直会延续。徐长乐则指出,国家的战略任务很清楚,“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以及在转移支付、产业要素和投资安排上也会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大开发的框架完成,接下来就是实施。”

东北

 “二度振兴”发力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也得到国家持续“灌溉”。今年46日,辽宁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隔4个多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和《关于加快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再添一笔。817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涵盖了能源、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4个主要方面,并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迎来“第二次振兴”,是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1-2020年)》已列为“十二五”国家级专项规划。事实上,实施东北振兴以来成效显著。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然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体制、结构等矛盾突出,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展望】 告别资源型城市

据悉,东北地区3个产业的比重为125335,第二产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且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徐长乐表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资源优势,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不能单一依靠资源的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未来可发展文化、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应加快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布局。

中部

河南“洼地”待补

当然,中部也不乏亮点。1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12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宣布,正式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目前,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6个省份也已拥有多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包括“总纲要”《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指导各省发展的规划。

徐长乐指出,“中部崛起规划同样很重要,但是中部六省,目前各自为政,一体化很难。”记者发现,六省中目前只有河南还没国家级区域规划,无奈沦为全国经济“洼地”。为改变现状,河南已制定并发布《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但这一战略尚未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展望】 六省比拼城市群

根据中部六省“十二五”建议,安徽将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山西将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河南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湖北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湖南加速构建以长株潭为核心、环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专家称,未来5年,中部竞争将是各省城市群的竞争。

东部

长三角“赶晚集”

在徐长乐看来,今年区域经济规划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批。2005年就开始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真可谓“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今年5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在诸多规划区域中,长三角区域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其他规划区域不可比拟的。”

事实上,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之前,东部已有10余个规划出台,包括北部湾规划、珠三角规划、海西区规划、上海“两个中心”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海横琴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展望】 京津冀规划出台

 2008年以来,跨区域的指导意见和规划陆续出台。总体来看,沿海规划占了大约60%。”郁鸿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沿海地区或仍将有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山东也在力争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

【回眸】

规划不怕多

 “从目前出台的规划来看,各区域还是比较均衡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东部沿海在客观上有优势,机会也多。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各区域协同并进,国家对中西部重点扶持,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加大了支持力度。

而对于区域规划是否过于泛滥的问题,郁鸿胜表示,重点地区都该有。与其没有方向性地盲目发展,还不如国家从全国一盘棋角度来考量,出台规划引导,促成更准确的发展。

高汝熹则指出,规划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仅仅为了讨政策、讨资金而匆匆上报,地方要准确定位,国家要重点规划,区域政策的“泛化”将导致重点的不突出。

增速不嫌慢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过东部地区的增长水平。

2009年持续这一态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2.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