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线标准将上调20% 专家认为这是国家将更多财富用于惠民的积极信号,把贫困线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挂钩”,意义重大
明年,我国将把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划定的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上调至1500元,升幅超过20%——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日前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公布的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关注。有网友解读,实施新标准后,不少原本已经“脱贫”的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将会再次戴上“贫困”帽子,而原本已“减少”到数千万的贫困人口会陡然增加,可能“破亿”。
一些专家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新贫困线标准后,部分县市和人员“被返贫”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但他们将得到国家政策更多的关照扶持,这是国家将更多财富用于惠民的积极信号。把贫困线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地“动态挂钩”,持之以恒地展开“脱贫”行动,意义重大。
“被返贫”远胜于“名义脱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尹伯成分析,政府之所以决定在明年大幅度提高贫困线标准,首先是因为我国近两年来经济有所增长,百姓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在通胀压力下,如果按照原先的贫困线标准实施扶助,将不利于困难群体保持生活水平。
尹伯成说,从我国原先的贫困扶助政策看,力度上有所欠缺;近年来国家税收大幅度增长,政府有能力相应增加扶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投入。
“担心贫困人口因此‘大幅度增长’是没有必要的。”上海社科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王泠一博士告诉记者,面对通胀压力,如果仍维持原来的脱贫标准,那么由此释放的民众生活状况的信号就可能失真。也就是说,尽管有部分贫困人口“名义”上已经脱贫,但实际上他们很可能仍然贫困。提高脱贫标准,显示了政府切实解决贫困问题的决心,受惠的将是收入尽管已超过1196元,但生活仍很拮据的困难群体。
贫困标准当“活”不当“死”
针对有网民提出的“我国贫困线新标准依然低于印度”的议论,王泠一表示,单纯从扶助民生的角度看,新的脱贫标准依然不高;但要求一步到位不现实。在他看来,绝对的数值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建立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联动的机制,保持扶贫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尹伯成告诉记者,我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开始向中等以上水平迈进。这次的贫困线标准定在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可能是基于财政能力测算的结果;从长期看,今后应当有条件向印度、巴西等其他“金砖四国”国家的水平看齐。
“必须注意的是,贫困线标准的调整,应当与通胀指数建立挂钩联动机制,不能让贫困扶助总落在通胀率后面。”尹伯成说,特别在物价可能进一步上升的情况下,确保贫困人口的实际购买力不降低尤为重要。
资金投入方式决定扶贫成效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的观点是,提高贫困线标准是好事,但最终要看落实扶贫政策的具体措施能否有效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
“新贫困标准实施后,‘返贫’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可望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文军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要上交中央,而关系百姓具体生活的医保、社保等保障性支出,大都由地方政府负担,所以中央财政对“返贫”地区的支持非常重要。
中央财政的支持方式,对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如果是层层下拨,我们不免要担心‘被过滤’——到百姓手里的实际利益会不会减少?”文军认为,对于“返贫”地区的财政支持,不妨参考农村综合保障以“直补”方式直接向农民发放的做法,确保财政投入惠民效益的最大化。
文军表示,与世界上不少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收益反馈于民生的百分比仍属偏低。新的贫困线标准,是政府将更多钱用于民生的积极信号,是鼓舞人心的。( 本报记者 袁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