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上升,经济规模总量持续扩大,能源经济效率明显提高。2009年,上海以3.4%的能源消耗,贡献了全国4.42%的国内生产总值。“十二五”时期,上海应顺势而上,在“经济总量要突破、结构调整要稳妥、能耗总量要控制”的目标指引下,推动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控制的统筹协调。
未来五年,预计上海将实现累计GDP总量突破10万亿元的大关。在GDP规模迈上一大台阶之时,我们还需积极制定分解指标加以落实,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一是有质量地提高人均GDP。2000年,上海人均GDP跃上3500美元台阶;2005年,突破6000美元关口;2008年站上10000美元的新台阶,2009年超过110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发达地区的水平。考虑到2015年常住人口可能将略高于2100万人,上海有理由提出“十二五”期间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的目标。
二是稳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资料显示,上海的二、三产业并重格局已从“十五”期间开始被打破。预计“十二五”时期,第一产业占比将进一步从0.81%逐步降至0.6%,第二产业占比从43.36%稳步降至39.4%,第三产业占比则会从55.83%上升至60%。在遵循都市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上海理应更加稳步、稳妥地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是大力控制能耗总量。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曾经多年保持在0.3以下。但在“十一五”期间,这一系数已经上升为0.43,这就意味着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能源消费增长0.43个百分点。从节能减排的整体要求来看,上海能源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自2008年起,上海年能耗突破1亿吨标煤。狭小空间里的大量化石能源消费,给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改变现行的经济运行和能源消耗方式,预估上海“十二五”期间的能耗规模总量肯定超过6亿吨标煤,年均能耗增速将高达4%甚至9%。这将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数据。为此,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严格实施1亿吨标煤左右的年能耗管控标准。同时,积极促使能源利用向洁净、高效、安全方向转变,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逐步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水平。
具体来说,一方面,注重推进前瞻性科研项目研发。当前,上海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需要积极寻找能够引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支撑项目。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上海世博会上所展示的太阳能塔热气流发电站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从技术上看,太阳能塔热气流发电代表了第二代太阳能利用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温室效应”、“烟囱效应”和涡轮旋转发电三项成熟技术,大容量发电且24小时连续运行。国际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已经着手开始了200兆瓦级电站的设计应用研究。
而传统的电站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存在用地面积较大、建筑烟囱较高的不足,对于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来说显然不具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太阳能塔热气流发电技术的规模化综合利用,则不会带来这样的麻烦,反倒能集观光旅游、现代都市农业、规模化发电为一体,最有可能成为引领上海实现“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项目,值得公共财政予以重点支持。
另一方面,适时调整和改善能源经济类指标计算方法。“十二五”期间,能源经济类指标在注意数据可比的同时,更应注意数据的同口径可比。众所周知,现行GDP数据是在扣除了价格因素后而得出来的。因此,所谓现价GDP数据与扣除了价格因素的GDP数据,在经济意义和表述内容上是不一样的。就此而言,作为国家公布的约束性指标,GDP能耗数据也应注意数据的同口径可比,即包含了价格因素的GDP能耗数据不得与扣除了价格因素的GDP能耗数据相比较。
当然,除了GDP能耗外,包括GDP碳耗在内的一系列能源经济类规划指标,也要注意规划基准期数据的经济属性,避免产生统计再生性差错。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咨询中心副研究员、上海市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