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央行已经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减少货币供应量,但调控力度的大小肯定要兼顾其他经济变量,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单单依靠货币政策来解决当前物价问题。控制物价和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今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2008年以来新高,引起各方密切关注。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胀预期”作为明年的重要工作。
单靠货币政策不能完全解决物价问题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发行与流通的货币量超出了经济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导致物价水平整体、持续性上涨。因此一般而言,治理通胀就要运用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但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成因复杂,不单只是货币供应超量一个因素;同时,由于货币调控不仅对物价起作用,对就业、投资、资本流动、汇率等多个宏观经济变量也有影响,因此货币政策必须“稳健”,或者说“谨慎”。虽然央行已经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减少货币供应量,但调控力度的大小肯定要兼顾其他经济变量,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单单依靠货币政策来解决当前物价问题。控制物价和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导致今年物价持续上涨的因素较多,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市场供需问题,又有体制性问题和投机性因素;既有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也有某些商品季节性供需失衡的问题,以及灾害性气候影响。从总体而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金融危机后都采取了必要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拉动投资与促进消费,我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对于应对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和恢复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后续的乘数效应、超调效应,也导致了货币流通量的扩张,成为物价上涨以至通胀的温床。而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推波助澜,对我国造成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工资成本、资源价格、公用事业价格的上涨,也在垫高物价水平,今年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幅度甚至高于CPI。至于灾害性天气、节假日,向来是促使物价暂时上涨的因素,但在当前情况下,却有可能异变为价格涨了不跌。
既然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复杂,各级政府应密切跟踪分析,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比如眼下已近年关,元旦、春节将相继到来,如果再遇灾害性天气,物价尤其是蔬菜、水果等食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很大,我们不能不严阵以待,早作准备。还应看到,我国以货币调控抑制物价的效果不会在短期内显现,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会持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会维持高位,因此对于控制物价宜作比较长期的打算。
公共服务可“对冲”涨价不利影响
控制物价是为了保障民生,政府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可以“对冲”物价变动对百姓生活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保障抗波动能力较弱的中低收入群体。
也正因为这样,国务院近期发布了稳定物价的“国16条”,力求从多方面完善控制物价的管理体系,依靠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与能力。
配合物价调控,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
——保障公共产品及准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稳定价格水平。此轮物价上涨中,水、电、燃气、交通等公共或准公共产品也在其中,虽然它们涨价是因为成本上涨,但这类行业性质特殊,政府有责任督促其在特殊时期保障供应并稳定价格,在必要时政府可增加对它们的补贴;对其中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政府同时应要求其增加运营成本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价格规制措施。
——完善市场环境。农副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此轮物价上涨凸显出来,政府有责任营造更好的市场运行环境,这也正是服务型政府的体现。当前,如减免蔬菜运输过路费、菜市场摊位费等措施,已经起到降低市场流通成本的作用;着眼长远,政府更应利用契机、积极作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建立农副产品产销直接对接的新模式,并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引导市场有序流通。在某些领域,政府部门要下决心进一步破除垄断,增强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此轮物价上涨的部分原因,是居民收入增加后的需求拉动,这是好事,但更要看到,我们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没有缩小,物价上涨会使中低收入群体感觉这种差距更大。此时,扩大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在日常生活、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十分重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