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的上海“十二五”规划特别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其中关于住房和社会保障的内容无疑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适时调整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努力实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逐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加快建设动迁安置房,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是“十二五”期间上海房地产政策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将补上“十一五”期间的短板。从廉租房来说,“应保尽保”,会加大保障力度,量会加大,预计“十二五”要新增7万户左右。经济适用房预计新开工30万套,关键是调低门槛,让更多人群受益。
今年6月,《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将住房保障覆盖面从城镇户籍人口扩大到有基本稳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主要面向存在阶段性居住困难的上海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杨红旭表示,公租房是新生事物,保障面大,有助于解决一部分“夹心层”住房难题,而经济适用房调低门槛,扩大范围,也能涵盖一部分“夹心层”。杨红旭提出,上海还需要探索多元化保障方式,比如贷款贴息、退税等,利用这些优惠举措进一步解决住房难问题。
整合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方面,“整合”是“十二五”关键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看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覆盖全市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主要是综保和镇保与其他保险的整合、融合。
左学金认为,社会保障不仅仅是福利,牵涉到公平,更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效率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他指出,上海“十二五”期间可以探索的一个改革方向,是对于强制保险部分,降低缴费率门槛,使基本社会保障能覆盖上海的全体就业人员,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平台,同时可降低退休人员与在缴费参保人的比率,改变养老金“入不敷出”现状。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已较高,左学金表示,“十二五”期间还需要在机制体制改革上下工夫。要进一步解决好医院的经济补偿问题,减少和消除医院过度处方和过度检查的经济激励。各级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医生劳务被低估等价格扭曲问题也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