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包容性增长:“硬道理”的内在发展

日期:2010/11/25|点击:32

我们现在确实比过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但科学发展观的这些要求并不是对 “发展是硬道理”的一种外在补充,而就是这个 “硬道理”在当代中国的内在发展。

近来, “包容性增长”概念广受关注,其含义究竟何在,有许多解析的文章。笔者认为,任何概念,它的意义都离不开它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使用。此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中有关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张,有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等措施,应该说都是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从新中国成立那天就开始了的,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以及与之有关的什么是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从比较片面到比较全面、从比较简单到比较丰富的过程。解放社会生产力,使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明朗起来,并彼此协调起来。

因此,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民主,但民主本身并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否定,而应该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重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本身并不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立党宗旨的外在补充,而是这种宗旨的必然展开;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重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民富与国富相一致、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协调,并没有必要看作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之外的一种发明,而就是这种分配原则之内涵的一种延伸。说到底,我们现在确实比过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但科学发展观的这些要求并不是对 “发展是硬道理”的一种外在补充,而就是这个 “硬道理”在当代中国的内在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意味着我们要深切地理解我们的传统和历史,从艰难曲折当中把握使我们有理由为之自信和自豪的根本,既不因为这根本之坚实可贵而掩饰问题和失误,也不因为面前有诸多挑战和困难而失去信心和方向。应该承认,在当今中国,理念和实际之间,或者说理论与实践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但必须看到,大量实际问题,用我们自己的理念来衡量,也早就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以及解决的迫切性。对于那些依据这些问题之存在来否定我们的理念之正当的人们,不管他们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我们都不仅可以理直气壮地讲道理,而且可以理直气壮地摆事实: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任何别人,正在认认真真地研究这些问题,切切实实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因为理念之正确而忽视实际问题之存在。理念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固然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克服这种距离的决心和行动却万万不能阙如。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关键,就在于不把理念的真理性简单地归结为理念与实际的符合,而把它理解为理念在人类实践当中切实发挥作用,切实地吸引和激励人民大众,切实地指导和推动社会进步。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意味着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听任过去决定未来的 “两个凡是”,也要避免那种简单地以敌人之 “反对”或 “拥护”来决定自己之“反对”或 “拥护”的 “两个凡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种 “决心”和 “勇气”所针对的,不仅是未来几年甚至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发展在客观上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且是我们在推进各个领域改革、进而推进中国发展过程中已经和将会遇到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干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对“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理解大大深化,从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提升为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是小平同志一贯提倡的 “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的坚忍不拔精神。在中国发展的当今阶段,在国际社会的当今格局,这种精神尤其宝贵,值得大力提倡。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更加勤奋更加好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而且要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向人类贡献社会主义的探索成果。在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不仅可以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更深体会,而且应该对共和国创始人几乎同时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有更高自觉。从理论上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同富裕”的目标和 “以人为本”的核心,本来就要求国家建设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和根本利益,本来就要求经济发展成果为各阶层各地区人民共享。

毋庸讳言,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今中国的实际状况 (尤其是收入分配状况)还不理想。但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我们缺少某个或某些新的说法,而是我们业已确立的上述宗旨、目标和核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充分体现在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当中。中国的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种成就可能启发了、至少应该是很好地注释了 “包容性增长”等新型发展理念的内涵,但用更高标准来衡量,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是为中国人民造福,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和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