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沪杭信息智库“接轨”

日期:2010/11/23|点击:24

当我们理性的回看过去,重新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才发现有一颗感恩的心能让我们温暖而安全。而此时,如何表达感恩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就成了要解决的问题。

2010825日,在舟曲县一中小学3年级1班班主任靳东霞,给学生们讲的第一节课是“感恩”。

80后的感恩行为?

80后青年 马京

豆瓣小组“感恩社”创立者

80后的感恩不等同于孝敬

生活周刊:马京,作为一名80后,而且发起了感恩社,你如何理解感恩?

马京:其实在我看来,作为一个80后,感恩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它是我们所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可能是发自内心我们自己所想要的,拥有更自然力量的表露。我觉得最先应该体会的,就是我们是作为世界中的一个个体所存在,才能对世界存在敬畏心,了解生活才能有所认识,才能遇到事情时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知道,你的现在,不论是好是坏,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伟大还是渺小,都是整个社会造就了你所处的现在,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心静气地迎接各种变化,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活在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就是一种很好的感恩方式。

生活周刊:和父辈相比,你认为当今80后的感恩方式有变化吗?

马京:在感恩的行为模式上,我总是觉得80后会超过70后,而90后会比80后做得还要好。而回归人性的角度,人的成长并不取决于时代,首先需要理解80后、90后如何看待感恩。感恩是一种行为还是习惯,或者是思想还是状态。从这个逻辑上讲,60后可能认为小孩在家陪着父母是应该的,但是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80后、90后可能会用另外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而不是一味服从父母,在家陪着他们。因此,还要看不同时代的人感恩的方式是否一致。

生活周刊:你说你们80后的感恩方式不再局限于在家陪父母,那你觉得感恩与孝敬等同吗?

马京:不能把感恩单纯地理解为孝敬。

很早以前,我更多地把感恩视为一种行为,然后随着阅历的增长,开始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才体会到感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是一种情感,连接了很多人的力量。感恩教育的回归,我认为首先是认知自我,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恩的价值,是教会人们理解生命的内涵,我们该如何用好自己的生命,发挥最大的能量。怎样去做,才不会辜负自己的生命。如何对待周边的人,你会认识到这些行为对周围人的影响是好是坏,不是单一的规则,而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想想这些行为是否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善良。

当今是否需要感恩教育?

杨雄

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感恩文化需要言传身教

生活周刊:杨所长,您是一直做青少年研究的。从群体特征看,你觉得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当下社会中是否懂得感恩?

杨雄:一般在公众的观念中,都会觉得80后、90后比较自我,个性独立,社会对这一代的人缺乏感恩的教育,致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回报社会,其实在我们开展的各项调研中,数据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近期,在一项“2010年民生为本与青年白皮书”中,参与调查的2000余数据样本中,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并不像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他们对家庭各个成员的依恋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我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往往好于多子女家庭。固然独生子女被溺爱,但是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比较和谐,超出想象,他们也尝试表达。

生活周刊:就感恩行为的实践而言,你觉得目前社会的大环境怎样?

杨雄: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讲究的是百事孝为先,“慈孝”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这种力量正在将“慈孝”向外推,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伦理观正在承受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冲击。但是所谓感恩的缺失却并非得到了事实的支撑。在世博会期间,快乐和奉献精神在世博园里8万多个小白菜当中传递,这些新时代青年的积极形象颠覆了人们当初的揣测和不安。在整个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引导他们体会那些传统文化当中最单纯的情感,以及最单纯的表达。

生活周刊:杨所长,我们是否需要推行感恩教育?

杨雄:感恩文化需要的是言传身教,需要社会风尚、文化氛围的熏陶。那些感动着中国的人物,那些巨大灾难面前的坚韧和行动,也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感恩文化。这便是“无痕教育”的影响力。然而,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代价,人们在平时忙忙碌碌的节奏中彼此疏离,渐渐地泯灭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可是,当发生特别重大的公共事件时,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更会懂得生活的真谛,感恩的意义。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年轻人如何表达感恩?

冯耘 心理学教授

感恩行为需要训练

生活周刊:冯耘教授,当下年轻人和以前的年轻人对待感恩有何不同?

冯耘:不论当下,还是以前,人们对于感恩的想法都是一致的,它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对人对事的感激。然而,时隔多年,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表达感恩的方式却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将其归纳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自然而然式的表达,一种则是仪式化的表达。以前,在没有太多物质化表达的年代,人们的情感异常纯朴,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而如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在变化,甚至对于那些最简单表露的情感也缺乏了一个适宜的表达方式,我认为让人多少对如今的人际关系感到冷漠冷淡。

生活周刊:那为什么现代人对感恩没那么重视了?

冯耘:这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有关,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懂得表达,或者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好意思表达,反而让原先这种最自然而然的事变得不那么自然了,只学会了生搬硬套在一些节日或者节点用物质去表达这样的情感诉求,这和如今很多年轻人自我中心思想比较严重有关,特别是80后和90后,可能很难会想到向父母或者社会表达感激。其次不能忽视的原因,还有客观环境,南京小伙子彭宇救起跌倒的老太太,反被诬陷,要求作赔偿。这样的事情,无疑让人情不得不变得冷漠,人们活在猜忌和警觉之中,甚至害怕表达善意,担心自己的表达反而造成麻烦或误读。此外,种种迹象也表明了现代人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却丧失了那些最淳朴的表达方式,只会用礼物等单一的方式体现感激,而缺乏了信仰。最后,这些还与社会压力有关。当人们忙碌于追逐名利,感恩变得异常奢侈,成为一种被束之高阁的心理需求。

生活周刊:那您认为年轻人如何学会表达感恩呢?

冯耘:首先需要改变认知,感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情感需求,并需要升华这种精神,为社会所接受。人们也更需要从行为训练中去习得这样的经验,加强感恩文化的宣导。那种活跃在街头的快闪“抱抱团”,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一种情感表达,它无疑也是一种训练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你的一个拥抱就会让你周围的人拥有温暖感,脸上漾起幸福。这或许,不是用金钱所能购买的。

生活周刊:最后想问问,冯耘教授推行感恩教育,有什么好的方式方法吗?

冯耘:最近我们在一所小学开展了一种行为训练,这种训练远比说教来的有趣。我们让小学生在书包里揣一个新鲜的鸡蛋一周,每天上学带着这个鸡蛋,不能挤破也不能摔碎。这是一种源自德国的训练方式,为的是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在心理学还有一种范行理论,弘扬社会中需要褒奖的内容,形成一种文化和舆论。过去,我们有雷锋作为范行,如今我们同样需要范行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