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跨度长、人流大、涉及面广、要求高……2010年上海世博会迎战诸多考验,已圆满落幕。办博期间,本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办博工作格局,为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留下丰厚的实践经验。
据悉,今年6月成立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在梳理办博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可供今后社会建设借鉴的启示。基地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建明教授告诉记者,“办博过程中产生出不少有效做法,促进了社会建设管理等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全城动员,坚持群众路线
持续半年的大客流,甚至超大单日客流情况下,如何保证园区有序平稳运行?世博园区工作部门从创造良好观博环境,方便群众观博出发,随时听取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落实为民服务措施,赢得了参展单位和观博游客好评。
在落实“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过程中,各级政府把城市环境整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得到市民的支持与配合。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城市文明建设任务繁重,人力紧缺,通过充分发动市民志愿者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看家护院、群防群治和城市文明建设,城市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周建明谈到,“社会建设更要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社会协同
长宁区内的区和街镇两级“凝聚力工程学会”、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同心家园”和江宁街道的“社区联盟”、杨浦区四平街道的“三区融合,共同发展”……这些做法的共同点,都是以建立工作载体为条件,以形成工作机制为抓手,对社会建设中城区的区域化党建和推进社会协同提供了有益启示。
此外,以党组织建设和党建联建为纽带,在相关市政建设、园区建设、办博过程中构建各方协同格局;“早牵手,早沟通,早处置”化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创先争优带动整个队伍;通过驻区单位到社区报到领任务,扩展区域化党建基础等都是宝贵经验。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创新党在社会领域的工作机制。
“志愿”旗帜扎根更广
提起上海世博会,总人次达200多万的志愿者队伍堪称一大亮点。这个数字,超过了全市常住人口的10%。更关键的是,志愿者活动强化了广大居民爱国家、爱上海、爱社区情怀,提升了城市文明指数。
据介绍,在世博园区和城市管理任务繁重、城市社会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8万园区志愿者、10万城市站点志愿者和197万城市文明志愿者配合担负起社会动员、观博服务、城市文明、社区服务职能,使上海治安状况和城市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世博会标志着上海志愿者活动进入大众化时代。”周建明介绍,通过办博,上海形成较为成熟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关怀的机制,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也将渗透到“后世博”公共服务工作中。
城市管理着眼资源整合
城市管理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权责分离等问题,在街道层面尤为突出。管理顽症如何治理?
世博会对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全市各街镇普遍建立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居委会建立综治站或综治小组。由此,区、街道通过指挥部或综治中心整合条线力量,理顺条块关系,完善了条块联动、资源整合、权责明晰的社区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
在世博园区,由国内外80个案例馆组成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了全球城市建设新锐理念,反映出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路径,为“后世博”上海城市规划和郊区新城建设带来灵感和启发。
世界城市发展正迈入新阶段,主要特征包括: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空间正逐步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空间转变,这既会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将带来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规划更加突显人性化,建筑集群融生活、工作、休闲、娱乐、消费于一体;更加注重提倡绿色、环保、节能低耗生活方式与对弱势群体的各项保障;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有赖于公众参与,和谐社区关系对社会公共空间的需求更为突出。
周建明认为,城市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启示我们,上海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在空间布局优化、信息技术运用、设施功能提升、公共服务完善、区域与城乡互动、社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选稿: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