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笔者曾接受上海市安监局的邀请,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上海安监系统职业精神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当时,研究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上海正面临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考验,社会转型阶段涉及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各类深层次矛盾在逐步积累。这些深层次矛盾的积累既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类似经历,更体现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自身特点。其中,安全生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在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之间必须加以权衡协调的战略性课题之一。
当前,安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全监管工作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面宽和纵深都达到了历史上空前重视的程度。党中央已逐步将安全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为了保障安全发展理念的落实,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重大举措。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对规范安全生产管理、遏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制定了《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出台了安全生产12项治本之策。
与此同时,安全发展也成为衡量中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特定阶段,国际资本的转移又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为满足能源供应而加大生产规模的基本局势以及中国生产安全领域的技术保障投资偏弱等因素的存在,明显增加了推进安全生产的难度。但是,作为一个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的经济大国,我们必须清除带血的GDP,必须把推进安全发展列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目标。而在国际人权对话领域和WTO框架下的劳动保障谈判中,安全生产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选项。可以说,推进安全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为全面推进安全发展领域的进步,地方职能部门也相继进行了系列的法律法规调研工作。在上海,市人大在2008年全面开展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立法调研,市政协在2009年开展了保障全市生产安全运行的大型课题调研。这意味着,安全发展领域的相关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课题而得以关注。
在笔者看来,目前我们还需要一个共同认定和拥护的价值体系作支撑。没有文化自觉,法规和制度就会处处显示漏洞。“安监精神”的研究小组成立后,先后向本市安监系统干部职工和全国兄弟省(市、自治区)同行发出了征询函,历时半年。其中,“关爱生命”成为高度共识。因为,这是安监领域最基本的功能,是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所在。同卫生、消防等其他涉及生命的行业相比,安监领域“关爱生命”的行业特征也是明显的,并主要体现在生命源头、生产流程和意识形态建设上。因此,每一位安监从业人员,都要“做关爱生命的守护者”。
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工矿商贸单位中一些相对独立的领域有可能产生威胁安全发展形势的新苗子。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新高峰期,站点兴建和工程车辆运营频繁;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第一大国,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安全发展压力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倾向郊区,3年间会兴建272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中心城区公用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如燃气管道的安全监控成为当务之急;对垃圾继续使用传统填埋与焚烧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安全新害等。今后的上海,必须也可以向国际社会彰显一个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的上海。
总之,时代呼唤安全文化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凸显,安全发展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已经成为培育社会公共价值的一项抓手。在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均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今天,深入研究、积极塑造、广泛推动安全文化的积淀,借平安世博的有益经验谋划平安城市的蓝图,是“十二五”的上海必须作出的回应。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