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人认为,世博会要么办不起来,要么办起来也办不好;还有人认为进入信息化时代,实物的世博会已经没有意义,人们只需看虚拟的世博会。这两种观点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很占优势。然而,这种小瞧世博会影响的观点并不正确,上海世博会仍然在金融危机中打破纪录,拯救了每况愈下的世博会,连英美都动议要重回世博大国的地位。
这次世博会是中国软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一次战略突破和重大提升。这种突破和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整个世博是全世界文化的融合,世博会很难显示硬实力,主要是在展示软实力。在这次世博会中,我们看到,大家普遍认定的强国,甚至大国在这里显示的软实力是很不足的,像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连建馆的钱都没有,还要在馆内展现其价值观,就显得格格不入;与之相反,有些国家不大,软实力的展示效果却很好。例如沙特阿拉伯国家馆变成最吸引人的馆之一,是谁也预想不到的。这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完全是在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为此经济投入很大,使用最新的技术,结果使一个二流国家变成软实力的“超级大国”。就这一点来看,世界软实力的版图构造和大国格局是不完全一致的。
其次,中国在举办世博过程中,软实力提升也超过了原先的预计。中国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超出了所有国家,中国人的素质也在这次世博会中得到了提升。中国人第一天看世博和最后一天看世博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五一以前,我们曾有过预演,又混乱又拥挤,乱况几乎不能设想,这种状态看世博的话是会出笑话的。但是最后一天,我们看到,观众井然有序,到晚上排队观看的人仍然耐心等待,该看什么还是看什么,没有什么出轨行为。不少人认为是上海管理得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七千万观众中大多不是上海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阶层、收入、利益、观念和世界观都不同,但都在世博表现出遵守纪律的一面,上海事先设计的交通管制预案和安全保障预案都没有用上。这是非常难得的,不仅是最后一天103万人素质的表现,也是全体国人文明素质提升的表现。这六个月的提升如保持下去,我们也能预见未来十到二十年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既然世博园区里的七千万人可做到,那么未来十几亿人也可以做到。
再次,还要注意到,世博会的无形资产还将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和资源。整个世博会就是一个低碳的实验室,每个参观世博会的人都会在世博园经历低碳的设计、管理和服务。就这个意义上,世博会五个平方公里产生的示范效应要远远超过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哥本哈根争吵半天,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内容和改变,世博会则无论是在水电、交通、建筑材料,还是空气、植被,都体现了低碳理念。这样,中国很可能因为世博会,在低碳技术、低碳社会建设方面获得世界领军者地位,这种改变要超过互联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世博会带来的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和市场潜力,也不可估量。仅仅世博会应用的不烧油的公交车,就很有可能带来中国公共交通的革命。
低碳技术尚难普遍应用,重要原因是低碳产品成本很高,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等待市场扩大,市场足够大就会使产品价格锐减。以互联网、移动通讯产品为例,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足够庞大和活力,它们的价格才得以下降。低碳技术同样如此,甚至它的市场比网络、通讯市场更大,扩大中国市场将足以把低碳产品的成本拉下来。发达国家目前虽掌握着许多低碳技术,但它们要么缺乏资本,要么缺乏市场,很难降低低碳产品的成本。中国则将同时具备市场和投资两个条件,再加上世博会在全国传播的低碳理念,这对中国走向低碳经济的积极影响将是巨大的。
因此,这次世博会不仅在软实力方面对中国有积极的效应,也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参与产业竞争培育了市场,将会让中国在软实力大国和经济强国、低碳社会等方面获得更大竞争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