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9月份回落0.2百分点。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数据公布后,一些经济学家向本报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看法。
对抗通胀扩大内需是关键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开艳对此数据表示了忧虑。她认为,自去年年底开始,CPI数据就出现了逐月攀升的势头,这对于正处于复苏期的我国经济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国家决策层所担忧的。
沈开艳表示,流动性过剩和投资规模过大是造成CPI迅速上升的两大主因。她说:“10月份的CPI数据更加证实了靠大规模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绝非长久之道。”沈开艳认为,要在这一波通胀预期中较顺利的过关,“扩大内需是关键”。
各路资金寻找避险升值渠道
包括成思危、厉以宁在内的一些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都在不同场合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3-5%的CPI升幅都是能够接受的。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是上述观点的支持者,但他表示,10月的CPI升幅过快,并且PPI也在环比上涨,表明通胀压力非常大。
“造成本次通胀压力的原因比以往更复杂。美国执行二次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受此影响,从矿产资源到农产品,全球的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都处于一个上升通道,“我国最近的加息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应该只是一个开始”。
徐建明指出,在商品市场普涨的格局下,个人理财的最佳渠道:投资更胜储蓄。“连多年冷清的邮票市场都出现了持续升温的场景,由此可见,各路资金都在寻找避险和升值的渠道。”
年内加息是大概率事件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软着陆,通胀压力加大的格局。工业增加值同比还是在回落,但是已经平稳了。CPI加速上行,已经破4,再加上前期一直回落的PPI也结束下跌,出现大幅回升。尽管PPI对CPI影响有限,但从心理上讲,大家会有通胀传导加大的担忧。
从政策方面,李慧勇表示,会通过加息、上调准备金率、信贷额度及行政管理物价进行调控,“以期保持一个政策从紧的态势,年内加息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李慧勇认为,10月份贷款增加5877亿元,比市场普遍预期多1000亿元,有超“三三二二”预定信贷投放节奏,监管部门可能加强信贷额度控制,“这也应该是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房价上涨也是主要推手
经济学家易宪容表示,CPI之所以上涨如此之快,除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外,根本的原因是房价上涨。CPI持续走高是房价长时间偏高的一个必然结果。另外,易宪容指出,目前国家对包括楼市在内的各项调控政策是好的,可惜落实太慢,效率太低。加强调控效率是国家当前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作者: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