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

日期:2010/11/10|点击:25

日前公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镇,上海理应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将战略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低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共识和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公认为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或计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等,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例如,德国政府于20098月颁布“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2010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提出到2020年把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提高至50%2030年提高至70%。综观国外经验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取制定战略规划、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鼓励企业从事研发、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消费、负责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谋求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我国也在汽车产业振兴、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在成本、技术、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不足,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全球格局而言,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很多机遇。只要我们发力更足、抓好机遇,就有机会分享到更多的新兴战略产业红利。

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和形成阶段,通常需要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展示范性运营,培育消费市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实现“零排放”的绿色承诺,着力在园区内外展现低碳、节能、环保理念。其中,最直观的当属世博园区及周边区域的1000多辆各类新能源汽车。

据测算,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召开的6个月里的示范运行,节约了传统燃油约1万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约118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8000多吨。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示范活动。

这种示范运营主要产生以下效应:一是大大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和认识,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二是助力“零排放”,充分展现“城市绿色公交”,为构筑“低碳城市”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三是展示汽车低碳技术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带动并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和服务链,培育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后世博”阶段,我们需要在全面总结示范运营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联合企业、科研机构等力量,及时优化技术和产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

率先打造产业新高地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大概在2015年—2020年,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将基本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在此情形下,上海有责任将世博会上展示的新技术、新产业与当地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外在的新技术内化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源泉,全力打造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心和产业高地。

事实上,目前国内有近20个城市正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的试点。例如,湖南株洲于2009年出台了《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计划用三年时间将627辆公交车全部置换为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打造国内首个“全电动公交城”。有报道说,截至今年5月,株洲市已经置换了240辆,公交车电动化取得显著进展。

新形势下,上海要努力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制高点,建议采取以下几条措施:1、做大做强“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嘉定)”,构筑全国最大、最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成立市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组建“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产业技术研发联盟,以求在电池、电机等关键和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3、认真贯彻国家相关补贴政策,同时市级层面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更大幅度的优惠补贴,扩大市场消费。此外,还可为电动汽车消费者制定一些便利政策,如特定区域免费停车、允许使用公交专用车道等。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