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

日期:2010/11/10|点击:656

中国学四届论坛,共有一个主题:“和”字。第一届主题是“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第二届主题是“和谐、和平”,探究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第三届主题是“和衷共济”,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本届主题是“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之道”。我们选择“和”字作为主题,既是因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因为“和”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对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们对本次论坛主题“和合共生”进行了文献考证,发现“和合”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数千年来信守不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的祖先就已在使用“和、合”二字。而“和合”联用,则出自两千年前的《国语》、《管子》和《墨子》等典籍。在《周易》、《太平经》等经典文献中,对“和合共生”理念都有深邃的阐释。在中国文献中,“和”指和谐、和睦、和平,“合”指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中国的先哲们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们认为,不同事物在差异中相互协调并进,才能万物繁茂生长。他们进一步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由此得出,“共生”以“和合”为前提,即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互利竞争,达到共同发展。

中国人进一步将“和合共生”理念扩展到社会生活和治国平天下的行动之中,特别强调,家庭和合,则兴旺发达;国家和合,则国强民富;世界和合,则天下太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共生”文化也铸造了中华五千年光耀璀璨的文明史。

进入近代和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依然坚守着博大精深的“和合共生”文化,同时又赋予“和合共生”以新的诠释,使之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吸收对方的长处,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生,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美美与共”是“和合共生”的又一种表述。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古老的中华大地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中国在经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经济和社会转型中,虽有阵痛,但没有出现危机,没有陷入“增长陷阱”。我想,深层的文化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始终恪守着“和合共生”理念,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化解矛盾冲突独具魅力的智慧,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秘诀”,也是可以和各国共同分享的“中国经验”。

刚刚落下帷幕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把“成功、精彩、难忘”的中国承诺定格为世界的永恒记忆。上海世博高峰论坛发布的《上海宣言》,把“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表达了城市时代全球公众对和谐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愿景。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上海世博会和谐办会、合作办会,堪称是“和合共生”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和这个时代的一份厚礼。

我们始终相信,“和合共生”理念具有超越时间的恒久性和超越空间的普遍性,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这是因为:

 “和合共生”在当代世界的要义之一,就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我们必须尊重由于传统、自然条件和现实国情等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文化价值和现代化道路选择。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华文明,没有法国的启蒙思想、德国的哲学、日本的企业管理、美国的现代科技,没有战后遍及亚洲、非洲、拉美的反殖民运动和南南合作,今天的世界将依然处在愚昧、野蛮和暴力之中。世界的文明进步有赖于各种文明“和合共生”、共同滋养。

 “和合共生”在当代世界的要义之二,就是平等、互助与合作。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科技已经把地球缩小了。今天世界各国面临的贫困、和平、贸易、环境、能源、反恐问题,以及控制毒品、文化冲突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各国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是唯一的制胜共赢之道。然而,我们看到,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和鸿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用“和合共生”的共同信仰来守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必须摒弃封闭观念、冷战思维和霸权意识,以对话代替对抗,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与冲突,彼此尊重各方的核心利益,共同用真诚和智慧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和合共生”在当代世界的要义之三,就是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据专家统计,按照1998年石油探明储量与产量数字,人类还可开采石油40多年。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叶,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将面临因失去血液而瘫痪的危险。我们同时还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环境等问题。这就迫使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同时还要优化生态环境,推广可再生能源,倡导资源节约,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人与环境“和合共生”的生态文明。这里,“和合共生”既是“治道”,也是“天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财富和发展空间。

(作者为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前院长、教授,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