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笔者在世博园区现场见证了壮丽落幕。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人们和笔者热烈地交流,当知道笔者是东道主城市的居民时,话题都会集中到这样一个方向——世博能留下一个怎样的上海?
为什么会聚焦这个话题呢?想必是上海的出色表现和世博答卷让参观者无法忘怀。而如今,经过600天的迎办和184天的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已经注定流芳于世。世博,让我们学会了排队,让我们从容应对百万人次的超大客流,让我们从文化交流层面得到了世界的尊敬,我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了上海如此评价——世博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盛会,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能够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就,能够举办如此不同寻常的活动。上海世博会代表了全世界的智慧,它将各个国家汇聚在一起,尽管这些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政治体制,但是大家都因一点而汇聚起来,那就是我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不可持续地发展,大家应一起对抗气候变化,一起对抗贫穷,上海世博会上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很多很好的实践。上海世博会已成为历史,但是开放、对话和交流的精神将传递下去。
我们实现了对世界的全部承诺。今天,世博理所当然地让世人看到了上海的骄傲。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明天,世人看到的是一个世博后“骄傲”的上海。为什么我们要拒绝“骄傲”?其实,不必多谈“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就是看看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的现实挑战和公众需求,我们就应该以更谦虚的姿态脚踏实地地勇往直前,在发展中积极破解各类瓶颈。而笔者认为,以下两对关系就是当前发展中必须率先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对是城市产业 “高端与低端间”的包容关系。眼下,各区县等部门都在进行各自“十二五”规划的最后论证工作。笔者参加了多个“十二五”规划的座谈会,也阅读了不少中心城区的规划草案,发现在谋划产业方面,强调“高端”的占绝大多数,为“低端”留一席之地的并不多见。其实,无论从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给我们的丰富案例来看,还是从中央提倡的“包容性增长”的角度出发,“低端”产业及其就业人口是不应也不可能从经济中心城市消失的。事实上,一些我们概念中的“低端”产业如果发展得当,不仅会带来合适的就业岗位,还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
最近,有关部门完成了一份支持发展“竹产业”的建议报告。他们的调研就发现,按照目前工艺水平——100根毛竹可生产1立方米竹板材。在建筑、休闲、会展、手工艺等多个领域,“以竹代木”、“以竹胜木”的应用前景、经济前景和研发前景十分广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国际竹藤组织与花旗银行合作,在都江堰的“幸福祥和小区”建起了竹房屋,实用又别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世博园区,印尼、越南、印度、西班牙等国家馆都主打“竹子牌”,深受观众喜爱。而我国竹子资源占世界竹林面积1/4,上海周边竹子产区也甚多,今后理应有所作为、造福于民。
另一对是城市文化 “展示与原创间”的平衡关系。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直接缔造了上海作为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演艺中心的地位。毫无疑问,“十二五”期间,各类国际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都会选择在上海进行第一时间的展示,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珍贵遗产及其复制品也会来上海进行友好交流。如今年5月5日以色列国家馆馆日当天,原保存于希伯来大学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手稿由以色列财政部长带进园展出,成为该国家馆的镇馆之宝。稍早些时候,上海天平社区的徐家汇公园置立起一个名为“希望之泉”的大型雕塑,也是法国马赛市政府复制并赠送的。
我们当然珍视人民之间的国际情谊,但上海的地标以及主题博物馆也需要更多原创作品。有形的雕塑如此,无形的音乐也同样如此。上海曾经是我国近现代原创音乐的故乡,希望包括音乐在内的上海艺术原创能力今后能有实质性的提升。
来源:《解放日报》2010年11月6日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