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关于发挥“低碳世博”效应 促进低碳发展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0/11/02|点击:19

1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即将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有关情况。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

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将于2010116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约280位国内外学者参与本届论坛的学术活动。其中海外学者约80名,分别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论坛的由来

 “世界中国学论坛” 是中外学者发表中国研究成果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国学”既包括传统汉学,更以当代中国研究为主体。论坛旨在通过国际学术界在中国本土的切磋研讨,通过各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相互交流,促进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现实,更深远地把握中国的未来。

首届中国学论坛举办于20047月,以后分别于20069月和20088月举办第二、第三届。前三届论坛共有1100名国内外学者专家出席,来自海外的学者约占一半,其中有一百余位国际学术界的知名权威学者。在论坛上宣读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千余篇。

连续三届论坛在国际学术界和海外媒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印度以及其他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媒体都有报道和评论,许多重要学术机构和学术刊物转载或综述了论坛的学术成果。

目前,论坛正在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平台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学术传播的主要窗口之一。

二、本届论坛的主办机构

以往三届论坛主要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国务院新闻办作为指导机构,对论坛的宗旨、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国务院新闻办领导分别在第二、第三届中国学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自第四届即本届起,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这既把论坛提升为更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更说明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塑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的新探索。

三、首次颁发中国学研究贡献奖

本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将颁发“中国学研究贡献奖”。该奖项由国务院新闻办予以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织委员会颁发。这是论坛的一项重要创新,是由中国学术机构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第一次颁奖。表明中国学研究领域第一次有了以中国人的学术评判标准的国际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在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学论坛上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获奖者是在中国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学术成果卓著、影响广泛、对华友好的外国学者。获奖者将在中国学术机构和有关省域进行学术考察和讲学,并获得一定金额的奖金。

首届世界中国学研究贡献奖的获奖被提名者是俄罗斯的罗高寿、日本的毛里和子、法国的谢和耐、美国的孔飞力。其中罗高寿是长期从事中俄关系研究的专家;毛里和子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孔飞力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谢和耐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这四位学者的平均年龄为80岁,都是德高望重、著述等身、毕身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大师。目前,四位大师都已经接受了获奖提名。

四、本届论坛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这个主题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才确定的。该主题既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传统智慧、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见证了当代中国的理念、行为和发展道路,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真实写照。围绕这一主题,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上海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王荣华、俄罗斯的罗高寿、美国的库恩和纳斯比特等将发表主旨演讲,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和合共生”理念的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这个主题之下,论坛还设立两个圆桌会议和八个分会场。两个圆桌会议的题目分别是“如何认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有15位著名学者发表重要观点。八个分会场的讨论题目分别是“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当代意义”、“中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影响”、“全球传播与中国形象”、“中国学研究的新视野”等。根据已经提交的200篇论文来看,这将是兼具建设性和挑战性的生动的学术对话。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