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探讨敬老崇文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开掘敬老崇文在当代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日前联合举办“敬老崇文与现代社会论坛”。《论苑》版今摘要发表部分专家的发言,与广大读者交流。
敬老崇文与和谐社会构建
沈渭滨
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儒学以仁为本。仁者,以孝悌为重。敬老是仁政的首善之举,也是国之大政,而崇文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敬老与崇文两个词组合,符合传统文化重视个人品德、学问修养、社会道德取向及至治国大政的儒学原旨,是承袭与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体现,对建构当代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历史和现状显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向中,避免冲突,维护和平,加强各国间平等友好往来,建设和谐相处的世界新格局,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既符合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敬老崇文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首着。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言,敬老是社会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言,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安定了,社会也就随之安定;尊老作为家风传承,家族就兴旺发达,民族也随之有良好品质。作为家庭一员的子女,若都能以品学兼优、崇尚文明为荣,做有道德有文化的君子,社会就有大批栋梁之材,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昌盛就有了可靠保证。中国强盛了,对世界和平也是重要保证。
要让“敬老”形成浓厚的社会风气,真正使“民德归厚”成为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应该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目前社会上存在种种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现象,如“啃老”、不孝、弃养等,除客观原因外,与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关。因此,社会应大力弘扬敬老尊老传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要让“崇文”形成社会风气,必须在加强课本知识、专业教育的同时,扩大传统文化的阅读面,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要多宣传理想教育,使青年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社会应多做青年“知耻”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因为“青年好了,国家就有希望”。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敬老崇文与人口老龄化
孙常敏
对于今天大变革时代下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就必须找寻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与时代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民族国家特有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价值理念。同样,今天面对几百万上海老人的养老问题来讨论“敬老崇文”,我们首先应该从民族的文化经典中吸取养分,学会对欲望的节制、对灵魂的净化、对正义的诉求以及对老人的尊重与孝敬。在敬老崇文的理念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敬老”不单纯是从“孝道”延伸的道德和义务,同时意味着对老年人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敬老崇文”的角度看,除了关心老年人物质上的生活保障和老年人的孤独外,我们应越来越关注老年人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况和时间的分配利用,而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高老年人余暇生活的质量。
今天讨论“敬老崇文”,也许应该更加注重老年人自身的精神慰藉,即从七个方面来实现老有所乐,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逐步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确保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质量;2、继续增建老年人活动场所;3、积极建设老年人文化娱乐中心;4、进一步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5、发展服务网络,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上网接受信息服务;6、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大力开展各项体育锻炼;7、全面积极推行“余暇时间老有所为”计划。
人的老年期应被看作生命中充满生机的环节,而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源。2030年前后,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增长顶峰,很显然,我们迫切需要运用“敬老崇文”的理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未来老年政策,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力量,以应对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作者为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研究员)
敬老崇文与文化传承
葛剑雄
爱老、尊老、敬老,是出于人类的天性,但不同群体、民族的表现方式不同。在不同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工以后,爱老、尊老、敬老的习俗往往与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无论高雅还是世俗,都离不开个人之间的传授和继承。由于天灾人祸频繁,直到上世纪初,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还不足40岁,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艺的老人弥足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后,经验和智慧的记录、传播已经有了多种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已有可能对经验和智慧进行全息记录和传输。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有文化和经验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传承文化的责任相应减轻。但在中国,目前还健在的老人依然具有特殊使命。上一个世纪,中国经历了世界近代史上罕见的浩劫,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毁灭文化,摧残传承文化的人。
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在此期间由西方引入,但人数有限,稳定发展的时间很短,往往来不及形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虽大力引进,发展迅速,新人辈出,但一些学科的青黄不接尚未消除,老一代的主导传承作用还无法取代。中国急剧的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商品化使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面临着新挑战,处置不当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亡,后继无人。
因此,今天我们强调敬老崇文,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不仅是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充分发挥老人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敬老崇文与道德建设
邓伟志
中国人喜欢把好文章称作“道德文章”。这很深刻。“道之尊,德之贵。”文品、人品俱佳的好文章就是“道德文章”。李大钊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道义”与“文章”对结在一起,意味深长。在中国,大凡文人都写过有关道德的文章。孙中山、陈独秀论述过道德,朱自清、傅雷阐明过道德,桥梁专家茅以升也谈论过道德。道德是做人的尺度,是治理社会的规范和手段。不要以为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应当明白道德又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以接触到的。道德是一种社会价值形态,也是无形的力量。在特定情况下,道德水平高低会起决定作用。缺德使人颓废,有德催人奋进。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的。如今,道德重整,迫在眉睫。一说“道德重整”,上面强调的是国民的道德素质建设,下面强调的是干部的道德素质建设。二者都能讲出个“子丑寅卯”。从客观上讲,上下是互动的,少了哪方面都不行。但是在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中,关键在上面。领导的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宣传不如力行,言传不如身教,要有真心诚意的工夫,才可得到修齐治平的结果。
“老蚌生珠”,这“珠”包涵闪光的道德之“珠”。年高有德。老人是优秀传统道德的化身,老人还是变革道德丰富经历的载体。“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无疑是广义的“大道”,但是也一定包含着“道德”之“道”。敬老崇文就是为了道德建设、道德变革。陶行知把人的道德修养比喻为“建筑起‘人格长城’”。我们相信:当今,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狠抓道德建设和道德变革,一定会把中国的“人格长城”构筑起来,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会学学会会长)
敬老崇文与记录历史
卢汉龙
“敬老崇文”,和“敬老尊贤”、“崇文尚武”的古训有关。文史馆员和政府参事都是有一定年资的社会“贤达”,这里谈的“敬老”,和社会上一般的“老吾老”不同,事实上讲的是“尊贤”。就是尊重他们的贤能,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挥作用,为社会多作贡献。
所谓“崇文”,就是崇尚文明治国,也就是依规则和道理来统治。我国历来也推崇“厚伦正俗,导德齐礼”的治国之道,就是要充分使用法律、道德、民俗来治理国家。
过去的百年,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在急剧变迁的时代,城市面貌全然改样,许多事情因为时过境迁而淡出记忆,没有亲身经历的后人如何能完整地认识前辈的过去,去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发挥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知识分子的作用,有一件事特别值得去做,那就是让有能力的老年人用不同的方式提供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记录历史。这是一件功在当今、德泽千秋的好事。我们生活在“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的年代里,这和以前几代人周而复始不变的生活迥然不同,人人都可以有历史的题材。复杂的历史需要听不同的人的叙述,不同当事人真实的经历和感受都是可以珍藏的历史。
老年知识分子可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为民载史料出力。自身的生活经验包括经历和阅历两大部分。可以用口传、笔录、日记、博物珍藏等不同方式将一生中的所见、所闻、所得、所悟写下来,传播开去。当代老年知识分子完全可以写下自己对过去的回忆,记录曾经有过的欢乐与烦恼,让一代代人的智慧不至于在急剧变迁中被淹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敬老崇文与民间传统
胡守钧
为何要敬老崇文?老者,世代传递之使者也;文者,文明之所谓也。为了民族昌盛,振兴中华,必须敬老崇文。
民间传统主要作为民众的生活样式而存在,是各种文化流变过程中的汇聚和沉积,是活在民间社会的文化,是先辈生活的活化石,在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哪里有人、有生活,哪里就有民间传统,做工、务农、狩猎、捕鱼、经商、融资、行医、亲朋往来、婚丧嫁娶等等,无处不在。民间传统多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的浑然之体。
民间传统具有敬老崇文的社会功能。“社会共生现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存在。”法律是社会共生的主要约束条件,民间传统是微观社会共生的重要约束条件。具有社会惯性和神圣性的民间传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分歧,敬重长者,崇尚文明,是维持微观社会秩序的张力。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主要骨架,民间传统才能使社会秩序丰满起来。
家庭生活,老人为大,凡有庆典,多以老者为尊,如主持祭祖,担任证婚。尊老爱幼,父慈子孝,有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秩序,传承家庭文明。乡里生活,崇尚互助,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传承地区文明。拜师学艺,各行皆有传统,徒弟敬师傅,师傅精心传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行业秩序,传承行业文明,各种精湛工艺经久不衰。商贾之道,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和气生财,有助于建立商贸秩序。
能不能用法律承担民间传统的功能?不行。法律是硬约束,有强制性,违犯者受罚。民间传统是软约束,依赖于人的自觉性,遵循传统来自内心的召唤,而不受外力强制。为了敬老崇文,维护良好的民间秩序,必须恢复和弘扬优良的民间传统。学术界要加强研究,找回传统,适度规范。政府要带头,媒体要加强宣传,社会各界要加入。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敬老崇文的现代价值
仲富兰
千百年来,中国民俗文化由孝敬老人、尊重长辈为出发点的整个敬老礼俗,历经岁月洗礼,到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代价值。作为中国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尊老敬老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我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亲与敬老传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针对性。
第一,“敬老崇文”传统的文化意义在当今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应该大力弘扬。敬老崇文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因为敬老崇文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素。第二,人类的生命从幼年到老年的生长过程,是阅历不断丰富、知识不断增加、经验不断积累、智慧不断发挥、潜能不断开掘、人性不断完善、价值不断提升的自然过程。尊重老年人绝不仅仅体现在对老人过去贡献的肯定,也不仅仅体现为社会公德,更应注意发挥老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发挥老人的智慧和长处。第三,“敬老崇文”文化传统对于年轻一代人格塑造具有非凡价值。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敬老爱老的美德,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中有敬老、尊老、助老、爱老的智慧。老一辈人一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奉献,并把成熟的智慧传承下来,懂得奉献,更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人格建造的工作不是单凭人的努力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文化的力量,敬老崇文就是这种伟大力量的价值体现。第四,在当今伟大的变革时代,“敬老”与“崇文”实际上成为一个铜币的两面。事实上,新中国60多年来,礼贤敬士、尊老崇文一直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