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节点。日前,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联合举行 “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再认识与后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学术研讨会,50位专家学者从体制的视角对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专题探讨。
从独断僵化的话语体系中走出来
科社学会副会长吴解生认为,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国际格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锡喜指出,斯大林模式是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代表,其意识形态根据在于历史发展存在“线性”的“铁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为地把苏联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体制安排,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以此来排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探索。当前,要准确认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从这一套过于独断、僵化的意识形态及话语体系中走出来。
与会者表示,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活力衰竭的根源主要有:体制内上层腐败;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 “言行不一”;法制不健全;经济体制过于僵化;社会财富占有贫富悬殊;改革太急或太慢,节奏失当,步骤失控;在与资本主义对抗中争霸失利;没有产生最好领导人的办法;本国民族问题没有解决好。
警惕“被样板化”或“被模式化”
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由理论到实践是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实验,既有光荣和梦想,也有挫折和失落;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沮丧。有学者提出,对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人们经历了崇敬和迷信、困惑和怀疑、批判和扬弃三个阶段。21世纪有可能是社会主义通过自身改革而重获生机的时代,在此过程中任何一种特色道路都应警惕 “被样板化”或“被模式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认为,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见仁见智,但一定要防止意识形态争端的情绪化。现在,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维度,如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粗放式经营问题等等。就此而言,在认识评价传统社会主义遗产的过程中,不要回避或淡化生产关系,而要多做客观研究,要具备唯物辩证意识和“大历史观”。
市建交党校教授史晓平坦言,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在发挥现实影响,尤其是单纯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扬弃历史包袱,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克服制度创新与制度惯性的矛盾
复旦大学教授张晖明强调,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诸如收入差异过大、社会诚信缺失、以权谋私、权权交易、公共事业投入不够等不和谐因素,才会真正得到治理。
市建交党校博士李鹏认为,种种不和谐现象还与政治体制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规范利益的代表性是当务之急。为此,要确立依法治国理念,重塑执政合法性基础;要寻求整合社会各方利益的有效路径和制度保障;要严格区分正当利益与既得利益集团。
上海社科院胡键研究员表示,下一步的改革开放,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急需从加速分化期转变为有序整合期,社会发展亟待从脱贫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其间,需要克服的矛盾主要有:一是制度创新与制度惯性的矛盾,二是工业化水平提高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三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此,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调控体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社会事业更加公平正义,把经济发展成果有效转化成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