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城市发展思路之变

日期:2010/09/13|点击:33

世博盛会仅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有关权威调查数据显示,87.2%的参观者认为世博会值得参观。潜移默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展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世博效应也同样体现在城市发展思路上。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我们对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

城市发展目标从技术—GDP”导向向民本生活导向转变。未来的城市化,需要改变纯粹追求GDP增长而盲目扩张的传统模式,重新确立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放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上来,尽力满足民众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拥有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的宜居型城市。其中,特别要考虑外来人员在城市中的基本权益,努力消除在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所谓二元结构现象,让全体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城市发展理念从高碳、非可持续向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目前来看,低碳世博的成效非常显著。世博园区内的建筑大都体现节能、低碳的理念,特别是英国馆、德国馆、日本馆、中国馆等,以各自方式充分展示着城市绿色建筑之美。园区内60%以上的路面由再生材料制成,已投用新能源汽车超过400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老建筑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场馆在屋顶等区段积极采用绿化措施。这些案例成为低碳生活的最好广告,低碳理念慢慢深入人心。

城市发展重心从形态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专业化、配套化、精细化的城市服务,充分展示了未来城市生活的便利、新颖和舒适。城市化除了注重硬件建设之外,也应该关注和提升城市的软力量、软功能。这包括:提升区域化、全球化的服务能级;保护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留城市生活记忆,构建城市独特而久远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制度;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大格局,打造具有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和整合力的全球文化都市。

城市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知识、科技、信息、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和融合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之一。尤其是在主题创新(以城市与生活为主题)、形式创新(网上世博)、内容创新(设立城市最佳实践区)、科技创新(低碳清洁能源技术、通讯信息技术、LED半导体照明技术、城市安全监控技术)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上海世博会都有最生动的体现。此外,园区内的所有场馆也是富有创新、创意气质的城市建筑集群,充分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对未来城市发展与生活方式革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城市治理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向公私合作伙伴型转变。上海世博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企业、志愿者、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间开展全球协作的产物。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国家力量和中国智慧;另一方面,多元主体间的跨界无缝协作,是上海世博会这一高度复杂的特大型城市盛会得以有序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这表明,未来的城市治理,除了构建规模适度、能力超强、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外,也要注重健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民间的有效链接通道和对话机制,通过建立相对成熟的政社合作伙伴关系,及时化解危机与矛盾,保障城市的安全、秩序、和谐与民主。

城市公共生活从封闭隔离型向公共互动协作型转变。作为一个多种要素流,特别是人流、信息流高度集中与高度密集的城市公共空间,上海世博园区是不同文化、不同居民、不同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和学习的大舞台。这一多元化的开放网络,为上海和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未来的城市规划,有理由注重和创造更多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享有充分的社会交流空间和机会,形成开放、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构筑起畅通的疏导渠道和心理救济机制,而不是封闭化、私密性的城市空间或两极分化、贫富隔离。

城市形象建设从对内的个性单体建筑创造模式向全球城市整体视觉艺术空间再造转变。上海世博会上极具创意的场馆建筑群和开幕式上成功精彩的艺术之美,让上海霎时成为全球瞩目的时尚新秀。新形势下,全力打造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涵。除了认真对待城市单体建筑的创意和布局外,更应注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出发,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协调、适应的现代整体视觉艺术感,创造具有全球城市水准的新型空间单元和世界级城市坐标。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