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透视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日期:2010/09/06|点击:24

47岁的上海闵行区居民印高韧终于盼来了住大房的日子——如果他们申请的经济适用房年底交房顺利,一家三口就可以在75平方米的新房里过年了。

印高韧夫妇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他们一家人在15平方米的房间里,已经住了20年。

这是经济适用房在上海消失11年之后,再次起锚,试点摇号选房的首位幸运者印高韧,成为上海住房保障建设重要节点上的第一见证人。

2010年,上海还有2093户居民家庭将以四五千元/平方米的价格买到房子。上半年,上海新建商品房均价已经超过每平米16000元。

上海发展保障性住房历史堪称坎坷:1999年,经济增速放缓期,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并轨;2006年,房地产低迷期,“两个一千万”中的“一千万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双限房)”开工暂缓;2010年,房地产过热引发宏观调控,经济适用房试点启动。

梳理后很容易发现,住房保障的发展遵循这样一条“潜规则”:房地产过热导致宏观调控时,住房保障被高度重视,保障民生的同时或用于平抑房价、保增长;而经济低迷期,当财政收入面临下滑危险,或者在刺激经济保增长的目标下,住房保障又被束之高阁。

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这样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史无前例。

2011年,如果宏观调控致使房地产乃至经济增速放缓,上海住房保障被冷落的一幕还会重演么?

机会主义

上海并非孤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说:“房地产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和住房保障建设上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经济过热的时候,为了调控房地产,就加大住房保障的投入,经济下滑的时候,就希望商品房拉动经济。”

建设部原房地产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卸任不久,即推出《房地产这十年》一书,其中披露了很多关于房改以来房地产业决策内幕。

1998年的房改,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作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之目的除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还在于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事实上,后者的分量往往超过前者。

中国房地产经历了5年市场化大发展,到20062008年,几轮宏观调控,暂时管住了房价这匹不断狂奔的野马。2008年下半年,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却偏逢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再一次承担了拉动经济保增长的重任。

“从原来的密集调控,到再次搞活房地产,这一态度的转变是政府对房地产态度的样板。”尹中立说。

2009年,各地“大干快上”,房产价格也迅速飙升,地王频现。而与商品房建设争土地争资金的保障性住房,成为地方政府的鸡肋。

2008年年底,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其中9000亿元分三年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然而,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动力不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下面的戏剧性一幕。“地方从中央拿到了保障性住房资金之后,不愿意建设保障性住房,原本想挪作他用,但中央各部门不断下来检查,有的地方甚至说,要将这些钱退回去。”某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200910月末,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提交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09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

共识与分歧

毋庸置疑,当前住房问题之所以遭百姓口诛笔伐,症结正是住房保障不到位。而住房保障问题上政府必须承担责任,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达成了共识。

“鱼翅很昂贵,为什么没人抱怨,因为还有5块钱的大排面可以吃。”世联地产上海公司总经理袁鸿昌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但这一共识的达成,艰难且漫长。上海的住房保障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的探索。

2003年房地产调控从收紧房贷起,到2005年“国八条”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全国舆论掀起了房改的大反思。

2005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年份,上海推出当年开工“两个一千万”工程,其中一千万平方米为动迁安置房,另外一个一千万称为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其实质是双限房,即“限地价、限房价”。

这一举措堪称住房保障的大手笔。然而,2006年宏观调控效应显现,政府担心“两个一千万”对市场冲击过大,以虎头蛇尾告终。

全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中房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间,房地产市场大发展期间,全国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及竣工面积连年下降。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即“24号文”出台,成为中国住房保障历程上一个转折性文件。文件明确提到住房保障体系中两种重要的途径,其一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其二是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

 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启动房改,原本以为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解决住房问题,结果没有解决,9年之后政府又开始重拾住房保障重任。这是思想认识上的大转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对《望东方周刊》说。

既然思想上已经达成共识,按理说,以后的住房保障建设应该有一番新景象。

2008~2009年,经济适用房建设不升反降,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干脆将其与廉租房并轨。原因就是2008年,房产价格下滑,经济适用房失去价格优势。这与1999年,上海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并轨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见,如何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国上下仍然存在分歧。

现实阻力

2009年是房地产交易井喷的年份,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5亿平方米,以每套100平方米估算,约为850万套。而2010年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就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68% 但是根本的问题在于:何以让住房保障不受经济波动影响,成为政府长期永续的职责,而不是应对调控的权宜之计、平抑房价的利器,抑或保障财政收入的手段?

张泓铭却认为,“十年来住房保障建设没有多大作为,在目前的形势下,这是政府在还债,这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土地供应是住房保障的头号问题,然而,“土地资源很有限,在保障房建设上,不仅仅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还有地方上市区、乡镇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计划之所以总是完不成,问题就出在这里。” 上海易居房地产综合研究部部长李战军对《望东方周刊》说。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454公顷,其中,经济适用房用地占71%,廉租房用地占29%

而国土资源部网站披露的上半年的完成情况显示,1~6月,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供应量9472公顷(包括棚户区改造中保障性住房用地3526公顷),尚未过半。住房保障建设,各地方态度不一。

经济适用房土地采取划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如,上海某个乡镇拿出地块建经济适用房,只能补偿80万元/亩,且主要用于搬迁。但拿去土地市场拍卖,能拍到每亩800万元以上。

2010年,上海的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够适时推出,据媒体透露,这些项目正是来源于200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