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九届市委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以推进新城建设为抓手,促进郊区加快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正在奋力开辟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新城发展面临新制约
早在1959年,上海就提出规划建设闵行、嘉定、松江等五个卫星城。进入新时期,“十一五”规划又确立在上海郊区规划建设嘉定—安亭、松江、临港、闵行、宝山、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九个新城。其中,重点发展嘉定—安亭、松江、临港新城,规划总人口数为540万人。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上海郊区新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过,与周边省市的一些新兴城市相比,上海新城、新市镇规模偏小,发展较慢,综合经济实力偏弱;布局较为分散,难以产生高度辐射和集聚效应;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区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吸引人才集聚;普遍存在开发缓慢、人气不足的现象,等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存在新城开发就是搞房地产的错误理念。二是规划与社会需求和供给能力脱节,规划项目难以落实。三是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动力不足。除了临港新城外,其他各区县的新城开发目前基本上由区县财政支持的新城开发公司来负责推进。四是开发体制和机制滞后。由于目前郊区新城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大多数新城缺乏市级规划统筹,有的新城开发建设甚至下放给镇一级来操作,最终导致配套政策缺位或效用不明显。五是新城人口政策有待变革。
打造更具魅力的新城
展望“十二五”,要让郊区新城更有魅力并充满活力,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产业、人才集聚,切实解决新城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和公共设施配套问题。
1、根据人口老龄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以“三个集中”为中心的宅基地置换政策。其中,关键要注意让农民获得社会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实惠。
2、制定有针对性的新城产业发展导向政策,兴业旺市,聚集人气。
3、推进社会事业资源向新城倾斜,增强新城魅力。同时,注重推进新市镇、中心村的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4、实施产业倾斜和新城户籍人口开放政策。一方面,加快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业向新城核心区集聚。另一方面,依托郊区制造业基础,引导全球产业链中的后台服务业、企业总部和优秀人才在郊区新城落户。此外,可实行产业技术人才配套政策,开放新城户籍政策,鼓励产业发展人才入住新城。加大新城经济适用房、“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的规划建设,为新城产业技术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加大新城、新市镇规划的推进力度、建立市级统筹新城开发的机制体制。建议在市级层面上成立郊区新城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协调郊区新城建设的规划、政策、建设标准等,提高新城土地使用效率。同时,设立各区县新城管委会和开发公司,负责新城运营和行政管理。此外,要重视深化新城控详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促进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的有机融合与合理对接。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咨询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