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类人才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培养和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上海人才发展的目标,并提出“推进人才整体开发”的思路。
要推进人才整体开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重要的是要让各类人才“以用为本”,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专家认为,这不仅需要提供引进人才的有效途径,更要让各类人才有施展“拳脚”的平台,还要营造各方人才公平竞争的和谐环境。这些,在此次公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均有体现。
“人才特区”创新管理载体
上海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偏少,所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规划纲要》中属于重点突破的范畴。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认为,《人才规划纲要》着重提到了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与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将打破上海在引进人才方面原有的体制、机制。
“比如完善永久居留制度,目前境外人员使用居住证B证,出入境不方便。实验区将探索将居住证B证提升到绿卡的待遇,就是要使国外引进人才享受国民的公平待遇,包括生活上享有社会保险等,工作中申请项目没有更多条件限制。”
对于《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制度”,王振认为,这项制度主要是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外籍专家来中国发展、扎根。上海要国际化,外国籍人才比例应该再多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籍人员占上海人口比重4—5%,但现在只有0.5%。“真正的人才,国家之间、城市之间都在争抢,但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工作机会减少,探索完善技术移民制度,能让外籍人才在移民时有更多选择。”
“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应该是个人才特区的概念,特定的空间、特定的领域、特别的政策。”王振介绍,将来试验区应该是在陆家嘴、张江、外高桥、临港新城等一些特定区域,在金融、航运、高科技,特别是大飞机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领域,给一些特别政策、特殊环境,率先大规模引进国际人才,形成国际人才集聚特区。
“试验区和创新创业基地,不仅要实现先行先试的功能,更希望将来能创新突破,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王振说。
项目带动让人有所作为
站在人才的角度,最大愿望自然是如何尽快实现自身价值,而站在政府立场上,用好人才为转型发展服务当是重要议题,《人才规划纲要》中“以用为本”的理念,恰恰体现了两者的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曾表示,“运用好人才这个环节一直被忽略”。一些地区、企业包括政府追求人才政绩工程、人才面子工程,虽然招来博士生、挖来院士,但并没有优化人才环境,只是盲目地去拥有人才、占有人才,导致了一些“人才不被用”的现象。
以“工程”、“计划”作为运用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主要形式,写进了此次出台的《人才规划纲要》。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到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16项重大工程几乎囊括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需的人才。
人才要出成果,生活资助、项目启动资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足够的信任和宽松的空间。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先后聘用7位“海外院长”,赋予他们人、财、物实权,且不需全年在国内服务———这打破了国内高校一直以来的聘用规则。
“项目的带动作用,无疑让人才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专家认为,以解决重大问题、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出标志性成果为奋斗目标,不妨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有效的合作方式,这样更能凝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更多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团队。
和谐环境让本土人才出色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会不会导致本土人才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人才规划纲要》对此给出解答:“要在国际一流人才合作中不断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不仅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所谓“请进来”,即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在与海外来沪人才合作交流中,学习其长处;“走出去”,则是支持企业到海外建厂、学术团体到海外合作交流,支持本土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参加国际会议等。
本土人才迫切需要国际化,一方面是上海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本土人才发展面临一些局限。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党组书记曹振全认为,本土人才对上海发展十分重要,但目前有被忽视的倾向。其中创新人才的发展环境尚可,但创业人才环境不容乐观。
“无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本土人才,最重要是公平竞争,绝不能厚此薄彼。”上海生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应当以公平竞争的环境用好人才,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选才、用才制度,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习惯势力的束缚,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环境。
此次《人才规划纲要》列出的人才计划,除“千人计划”、“海外留学生支持计划”外,其余大多为全覆盖推荐,即不论户籍、不限国籍、不分管理体制等,为本土人才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作者:张骏 选稿: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