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中国反应需有理有节

日期:2010/08/23|点击:1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经有40余年了,曾经“轰轰烈烈”的运动与几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国民性格的演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往事不堪回首却又历历在目——当年的知青们既忘不了“抛洒热血”的青春岁月,也忘不了镌刻在他们记忆里的奋争、磨难、不安、无所适从、爱与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青情结”,意即知青们对过去的共同经历难以释怀的群体记忆。

难能可贵的是,当一切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那个时代的主角——知青们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忆和纪念那段经历,有关知青的回忆文章、照片、书籍已经蔚为大观。从最早的“知青文学”到集体撰写回忆录,直至最近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知青纪实照片、知青历史的结集出版热,皆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阅读。

虚构篇——“知青情结”的种种表达 知青作家这一“代际主体”的特殊身份和自我意识,决定了其创作倾向、创作表现。他们不但年资与生活经历相近,而且情感形态、文学道路相仿,乃至创作题材、内容和主题也集结在一起。且让我们看看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知青作家有关“知青情结”的种种表达。

叶辛经典知青作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3月第1)——《蹉跎风貌》、《风凛冽》、《往日的情书》、《在醒来的土地上》、《爱的变奏》、《孽债》、《泛滥的樱桃湾》、《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些作品裹挟着叶辛对时代的深沉反思,一跃为当代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叶辛在回顾自己走过的知青文学创作之路时,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总结其特点:早期是“用上海人的眼光看乡村”,代表作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蹉跎岁月》;后期是“用乡下人的眼光看上海”,代表作即《孽债》。也就是说,当叶辛用上海人的眼光看农村人的时候,是用“我”的眼睛来评价知青生涯的蹉跎岁月;而当他用乡下人的眼光看上海人(即知青)的时候,是用“他”的眼睛来评价知青生涯的蹉跎岁月。观察角度的不同,所得的结论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在“知青情结”的虚构类作品中,影响较大的还包括韩东的《知青变形记》(花城出版社 2010 4月第 1),靳元亮的《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东方出版社 2010 1月第 1),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4月第 1),高满堂的《北风那个吹》(万卷出版公司20096月第1),郭小东的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花城出版社20018月第1)——《1979:知青大逃亡》、《青年流放者》、《暗夜舞蹈》,王东的《寻找知青杨春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月第1)等。

纪实篇——在个体叙述与集体记忆中完成历史的反思 知青纪实文学作为区域性的特殊题材的作品,以纪实、纪事、纪行的非虚构的文学样式,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客观真实地反映知青的那段生活经历。

罗丹的《知青笔记》(花城出版社20104月第1)多是知青生活片断的积累,对20世纪60年代的湘南农村和老一辈知青的坎坷经历有不少真实的记载。而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知青朋友们提供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这本小书因此有了别样的纪念意义。

如果说,《大国之魂》(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月第1)首次让邓贤有了全国性影响,那么,《中国知青梦》(作家出版社20099月第1)、《中国知青终结》(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月第1)等作品则奠定了邓贤“知青作家”的地位。他的《中国知青终结》是一部关于热血知青的全记录——它主要描写了一批怀着激情跨越国境、支援世界革命的知青命运,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知青运动”的关注。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构成了由北岛和李陀共同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月第1)的独特风景。本书讲述了30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长大的,虽然他们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7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另外,陆融的《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4月第1),老鬼的《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月第1),朱晓军的《大荒羁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月第版),贾宏图的《我们的故事》(作家出版社 2008 1月第 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