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调查”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海内外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高校调查研究方法教学、
读懂当代中国这本书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指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是西方的翻版,我们不可能简单沿用西方现成的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学术和观点来加以解释。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特别是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学者,应该能够给我们解读中国这本书提供更好的视角、更好的路径、更好的分析工具,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把握变化的规律,抓住中国变化的本质。
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范伟达强调,社会调查研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研究,是社会研究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才能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脉搏,真正读懂当代中国这本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方法研究室主任夏传玲指出,目前的社会调查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依赖数据、把社会简单看成所有个体的组成而忽视了差异性、测量工具的准确度等。他建议,应从归纳走向证伪,摆脱统计学的束缚,以系统的眼光看系统,强调定性分析。
让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
在讨论中,与会代表热议了高校教育和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学者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通识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不仅要提倡“寂寞出学问”,更要强调“实践出真知”。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研究方法》作者艾尔·
谁“动”了我们的数据
数据为什么会“动”?与会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采集数据所用的方法。采集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监控和质量把关,数据从基层开始就可能出现偏差。二是利益驱动。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不同层面对数据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和认可。三是受访者对调查意义的认知。如果被访者不配合或者不认可,那么得到的数据也很成问题。因此,加强对民众的调查教育引导很关键。四是法制的缺失。目前的调查市场还不是很规范,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同时缺乏有效的客观验证机制。而一些媒体在运用数据的时候,也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
民调不当“化妆师”
随着社会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民意调查在公共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代表在发言中指出,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和结构化两大特征,不同利益群体在公共生活中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差异。民意调查有助于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把握主流的趋向,是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一种必然需求。
民意调查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很多公众也接受了这种形式的存在,但是公众对民调结果的信任度还不是太高。与会者都认为,民调机构在实践运作中要坚持只当“化验师”,不当“化妆师”。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上海社会学学会主办,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南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上海神州市场调查公司等单位协办。(本报记者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