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的方向
文化产业研究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花建,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企业文化、体育产业、城市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后承担了世界银行、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部委司、省市区政府、世界500强企业委托的30多个重点科研项目。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记者:俗话说有钱好办事,打造“文化名城”,东莞如何在资金上找到突破口?
花建:这个问题很实际,不只是东莞要考虑钱的问题,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去思考。无数经验证明,文化发展是一个身子两个翅膀:以创意为主导,一个靠科技推动,一个靠资本运作,所以没有强有力的资本运作来配合,文化是不可能获得发展的。
国家曾出台过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文化与金融携手给予了强有力鼓励。就我的了解,东莞不缺钱,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投融资体系,这里包括投资体系,市场体系,资本拉动体系,推介体系等。
我建议东莞是不是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可以建立一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基金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是民营资本主导。这一点长三角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政府主导的基金有一个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50亿元,是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通过的文化产业基金,里面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国开行、上海大众、招商局等参与。民营资本的代表有宋城集团,是全国文化产业的典范,他们的组织形态和思路值得东莞乃至珠三角去学习。
第二是建立一个或几个更加有效的文化产品、产权服务交易平台。国家现在规定打造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刚开始时可以设立各种各样专门性交易平台,如版权、艺术品、动漫等,慢慢地再设立股权、债券交易平台。东莞不是没有文化产品,而是流通性不够,没有交易,如何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值得东莞去动一番脑筋。东莞有许多专业市场,但在文化产业交易市场方面远远没有形成规模,东莞对打造专业市场并不陌生,可以在此有所作为。
第三是加强文化项目尤其是优质项目的实施。一个好的项目,既要有好的市场前景,又要有核心竞争力,还要具有成长前景,东莞要想办法设计好的项目,对适应市场的项目下工夫培育,这如同谈恋爱,不能一厢情愿,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利用出口优势输出文化产品
记者:除了钱以外,打造“文化名城”还需要多方合力,东莞能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花建:“文化名城”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与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综合实力想融合,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需要文化,对文化也会越重视。东莞经济已经很发达,这是东莞的优势。
文化本身是一个新兴战略性产业,东莞在之前遭遇金融危机影响的时候就提出打造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化产业,所以说东莞起步还是较早的。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对东莞来说就是要达到近300个亿,产值接近1000亿元,这会对东莞整个经济形成巨大推动,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向。
对东莞来说,在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上,有很大优势。就全国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出口处于弱势,但联合国的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创意产品出口最快的国家,在国内一些文化产业比较先进的地区,比如上海去年总的文化出口达到109亿美元,进口46亿美元,出口超过进口2倍。东莞本身就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体,有大量产品出口,东莞可以像打造其他产品的出口一样,打造文化产品的出口,这是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增加制造业产品文化附加值
记者: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您认为哪些行业存在机会?
花建:我认为大致有三类机会。第一类是和科技有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行业,东莞在全力推动经济转型,电子、新能源等重点发展行业,文化会与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第二类是与做强做大制造业结合,通过文化创造,文化创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得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转变,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第三类是跟本地遗产资源密切相关的行业,一句老话叫做礼失求诸野,越是老的东西,越是将要慢慢失传的东西,越能产生巨大的价值。(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