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别让孩子误解有钱干什么都可以

日期:2010/07/15|点击:26

西方评价体系应被重新理解“后危机时代”中俄面临挑战

俄方学者认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有足够的能力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当今通用的西方各种评价体系中常有故弄玄虚的现象,造成人们对各国情况了解片面。西方评价体系应被重新理解。分析经济危机,不能光考虑经济因素,还应该看到政治、人文的因素。

历史上大国兴衰是一个正常现象。危机可以促使文明发生突变和改革。目前的经济危机可以看作是20世纪70年代危机的延续,应将其看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拐点。中俄两国拥有巨大的资源,两国之间应通过推进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改变两国发展模式。中俄两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应该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俄方学者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在建立自由经济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政府仍对经济发挥调控职能,而俄罗斯不仅在建立自由经济体系方面落后了,还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军梅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俄罗斯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五大挑战:美国开发新能源和建立绿色经济的挑战,金融开放的冲击,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权威性和风险,国际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和区域金融合作的挑战,最后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就第一个挑战而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新能源+低碳经济+碳关税”的战略,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战略利益分配关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加强政治互信不可或缺共同改善两国贸易结构

中俄经贸合作自2000年以来曾取得快速的发展,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仅为80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增长到568亿美元。然而,2009年双边贸易额为387.9亿美元,较2008年大幅下滑近32%。在双边贸易中,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俄罗斯向中国的出口中大部分是原材料。如何看待贸易额剧烈下滑和贸易结构问题,两国经贸关系的前景如何,中俄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副院长西姆契拉教授认为,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对中俄贸易影响很大,金融危机后中俄贸易巨幅下滑就是最好的明证;其次,现在中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商品贸易,已经不能满足两国的需求;第三,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石化矿产等原材料,这种贸易结构是不健康的。俄方专家希望中俄经济合作应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南泉教授认为,中俄经贸合作与战略利益相关。随着20099月中俄两国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中俄经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俄方要克服出口原材料“吃亏”的观念。资源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是不能变成国家经济实力的,俄罗斯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这本身就具有比较优势,澳大利亚就是如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陈玉荣主任认为,应加强政治互信,为两国经贸合作进一步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对于如何改善中俄经贸结构,促进中俄经贸发展,两国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建议。格拉季耶夫院士认为,中俄政府合作,除传统的大项目外,是否可以加入诸如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时代的新元素。他举例说,他的女婿是个商人,通过中国的网站,找到了中国供货商,购买中国商品运到莫斯科销售,但是此举没有得到任何政府合作项目的帮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建议,在具体领域,应该共同推进航空技术研究和大型生产合作项目,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发展合作,向对方企业开放本国电信市场;而在区域合作领域,应该推进中国与前苏联地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积极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俄方学者也建议,俄罗斯拥有完备的科学和教育体系,在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只是目前缺乏资金,而中国拥有组织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提供长期信贷的经验,所以,中俄两国可以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借鉴以前两国在原子能领域合作的经验,在民用航空领域、以专业经理人培养为主的教育领域,以及卫生保健领域开展合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认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升面临“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考验,中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中俄经贸关系迫切需要转型:从一般商品贸易为主向技术和服务贸易转型,从边境贸易为主向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次地区合作转型,从“走出去”为主向“走出去、引进来”转型。中国和俄罗斯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共同的储备货币,双方建立本币结算机制;加强在文化、教育、服务等软经济方面的合作。此外,还应构建从全国中心城市带动的、南北兼顾的“大经贸”格局;组建若干集合生产、投资、流通、科研、运输、贸易等各环节为一体的具有国际进口能力的大型商社,组成对俄经贸合作的“航空母舰”,实现“大进大出”。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哈扎诺夫教授则建议,俄罗斯应鼓励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同时俄罗斯也应鼓励中亚国家和韩国等向远东移民,最终在俄远东建立以俄罗斯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

天然气价格僵局有待破解能源合作需谋求新的突破

20094月《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的签署,随后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开工,拖了十多年的中俄输油管道问题解决了,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一个重要突破。在石油管道合作顺利的同时,过去几年俄对华天然气合作几乎已经陷入停滞。

俄总统直属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希罗科拉德教授指出,俄对华天然气出口主要存在两个难题:一是阿尔泰边疆区的西部管道建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二是俄天然气报价参照输往欧洲的标准,中方难以接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普京总理已亲自解决。而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逐渐提上日程,俄罗斯天然气定价面临一定压力。

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丁佩华研究员认为,中国是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国家,天然气价格不可能过高,否则中国市场不能接受;俄西线输气管道到中国新疆的距离1500公里,而从新疆到上海,输气管道长达5000-6000公里,如果俄方定价过高,中国市场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中俄学者都认为,随着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扩大,中俄之间天然气输送比较便利,无须经过其它国家领土。相信通过谈判,找到都能接受的价格,达成协议完全是可能的。

中俄两国学者一致认为,两国的战略合作和经济合作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完全可以用毛泽东主席当年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支持下,《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714日至16日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杨洁勉院长,世界“文明对话”论坛主席、俄罗斯铁路总公司总裁亚库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镭代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学术交流分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分别致辞。来自俄罗斯和北京、上海的近60余位专家学者就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欧债危机,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中的中俄两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流。中俄专家既有共同的视角与观点,也不避讳双方分歧,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联合主办。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是一个代表不同传统和文化的学者、政治家、商界人士等进行不同文明间对话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成立于2002年,是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不同文明间对话议事日程》决议的具体体现。(作者:徐海清 陆益峰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