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四合二”行动同时,深圳也正式踏上“大区”之路。面对迎面而来的行政区划调整风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城市适时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在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四合二”行动同时,深圳也正式踏上“大区”之路。如果把时间往回再拨一点,还不难发现,“大区之风”早已席卷中国各大城市:上海浦东新区与南汇合并形成大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吞下”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区;厦门“岛内、岛外二合一”构成新大特区……去年以来,中国各城市劲吹“大区”行政改革风。
面对迎面而来的行政区划调整风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城市适时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万变”其中:资源最优配置
特区“兼容并包”;小区合成大区;乡镇转型城区――不同城市采用不同的方式追赶行政区划调整潮流。
然而,在看似多样的调整模式背后,左右各地政府作出行政区划调整决定的力量似乎是相似的。
中山大学教授、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袁奇峰对深圳特区大区化颇有独到见解。他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深圳特区拆关“一点也不稀奇”。深圳特区“关内关外一体化”早已在现实中逐步实现,现在再提,“有点out了”。
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力量拉近了深圳关内、关外差距。据袁奇峰介绍,深圳关内和关外的税收早已统一为25%。关外融入大特区,大概相当于“两个人同居多年,补办结婚手续”。
当谈及深圳关内和关外仍存在的发展差异时,袁奇峰总结,这与其说是特区行政差异还不如说是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异。“即使现在把关外划归特区,也不可能让关内、关外都成为城市中心区。关内和关外是星星伴着月亮的关系,总不能全部是月亮。”他形象地说。
在郁鸿胜看来,全国不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其实系出同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必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为促使生产资源自由流动,选择最优”这一基本经济规律在发生作用。
“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体系、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对应,城市形态当然也需要随之而变。”郁鸿胜说,“行政区划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必然结果。”
各地政府的表态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专家的看法。北京市政府公开称,“四合二”的目的是要让北京核心城区内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潜风”不兴:同区还得“同命”
无论各地政府出于何种考量推行行政区划改革,老百姓们更为关心区划调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以前深圳关内工作拿1200元工资,关外就只能拿800元。不知道以后关内、关外会不会同工同酬?”在深圳工作的白领林晓青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如上询问。居住在北京宣武区的王炜则更关心“四合二”后,他的房子的价格会不会发生变动。
工资收入调整、房屋租赁和购买价格涨跌,行政区划变动在老百姓眼中是一组组具体的数字、一张张真实的钞票。
有消息显示,已经有北京市的房屋中介开始炒作“四合二”概念。希望通过新概念拉高四区中原本房价较低城区的均价。而深圳方面,已经有房产界人士提出“关口楼盘涨价势在必行”这个让普通百姓看着不太舒服的命题。
不过,有关专家预测,行政区划调整对房价、工资产生的影响有限。袁奇峰就称,当下,导致深圳关内、关外房价出现价差的影响因素不是“关口”,而是城市与乡郊、中心区和边缘区自然存在的房价差别。
北京市某中介公司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四合二”虽然可以“炒一下”,但中介普遍对概念炒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已没有太多涨价空间的北京核心城区房价持保留态度。“毕竟北京的四城区不是上海原本房价水平相对较低的南汇”。
“著名的二线关铁网还在。关内还是那个关内,关外还是那个关外。关内的出租车司机还是不愿意去关外。”林晓青的说法大概代表了不少经历过行政区划调整的中国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
当前的行政区划调整风潮,表面上是一阵“劲风”,其实更似一阵“潜风”。这阵“潜风”是否能起到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还需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