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名校生最大憾事竟是“高考没考好”

日期:2010/07/05|点击:12

在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部跨省市行政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622日正式公布)之际,一部全景式记录长三角区域发展历程及成就的大著《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新近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5万字,这是一部有关长三角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专著,主编胡雅龙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巡视员;总撰稿姜卫红为上海市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副秘书长、《长三角观察》杂志副主编,可以说,两位都是长三角研究领域里的专家,从而保证了这部专著的典籍性和较高价值。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个松散型、以经济联系为紧密纽带的跨省市区域经济共同体,其区域范围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区,共25个城市(其中24个为副省级或地级市),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目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以占全国不到2%的国土面积,不到6.3%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发展的标志之一,并且直接带动了长江流域的繁荣发达,还辐射了中国的东西部地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为何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它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如何?长三角区域当前的经济发展潜力何在?长三角经济发展在政策层面的期待是什么?长三角地域25城如何协调、分工发展?长三角区域如何不断增强竞争力、在世界城市群中找到自己的靠前地位等,都值得专家们深入地进行研究,因此,我相信随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一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大大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理论研究。

读了这部专著,我认为本书的特色充分体现在一种大视野上,什么叫“大视野”?就是指作者观察问题的视角要广、起点要高,要有纵向的、横向的、全程的视角,要有宏大气魄、大处着眼、大局意识。一部专著,如果格局很小、视野狭窄、起点很低,只见局部,罔顾全局,就不可能有说服力和科学的价值。纵观《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一书,我认为它较好地解决了大视野的问题。

这种大视野,首先体现在一种全景式的研究理念上。长三角区域今天由沪、苏、浙、皖25个城市的“一核九带”组成,但是,这个经济区域不是由行政命令强扭的,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突然就生成的,而是走过长期的历史进程,逐步像滚雪球般形成的,是历史和自然形成的。本书没有局限于目前长三角25个城市的经济形态的叙述,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观察思维,放眼历史的沿革,去探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东西。作者的视角,一开头就从解放初的华东行政大区说起,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东局、太湖流域的经济协作,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华东地区经济协作机构、八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到九十年代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规模也从最初的11个城市(1983年),到后来的16城市、22个城市直到2010年确定的25个城市的大区域,这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历史,都证明了一点,即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形成,是一种内在动力发展的驱使,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是客观发展规律使然。本书在论述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核心辐射作用(尤其是浦东开发的示范影响)的同时,更把目光转向近旁的苏、浙各城市和较远安徽的“加盟”城市,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指出25个城市“同城效应”的内在因素,叙述了各城市之间多层次交流、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产业领域科学分工、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产权市场的合作、综合型服务平台的架构共建、区域联动的推进乃至各个层面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全景式地解剖了长三角城市群这只“大鸟”的五脏六肺及自然、自觉、自由的“共质”发展规律,这不仅让人们全面认识了长三角的发展,而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其次,本书这种大视野表现了一种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它不仅总量大,而且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趋向中,在走向经济全球化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因此,长三角区域的发展研究,就应该放到经济全球化的考量中去考察,放到世界经济的全局中去进行比较研究。本书第十四章“放眼世界”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世界视野”,指出在世界关注长三角的同时,我们不能夜郎自大,应多吸收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而事实上,我们长三角城市群与欧美日本的世界其他五大城市群,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辟、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说,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还很大,在坚定地走自己特色发展之路的同时,有必要借鉴他们的经验,例如在科技创新、产业分工、区域内竞争协调机制、体现特色、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长三角区域经济大有文章可做,而在制造业、交通航运、现代服务业(旅游、金融等)、科技创新、新能源、“绿色”产业等方面,我们更需要发展的“世界视野”,要有勇气走向世界的最前列。本书在叙述介绍中,体现出了长三角人的新视野意识,这是一种发达地区的视野,是值得赞赏的。

再次,我认为本书的“大视野”还体现在一种“文献意识”上。前面已说过,《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一书不是一部新闻性的特写或报告,而是一种典籍性的文献著作,这种文献意识的写作理念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学术性,即阐述的深度,独特的见解,如本书第七章“审时度势”、第八章“授人玫魂”、第九章“融为一体”等章节,都具有一定的探讨深度。另一方面,本书不仅对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外部条件(中央政府、各省市的政策指导、规范、支持)、内在规律(各城市融合、接受辐射的原动力)的探究,还将长三角区域城市群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人家的优势和经验,以及竞争发展的优势。本书在介绍长三角历史沿革的同时,附上了25个城市的经济概貌、准确而科学的统计数字,都使它能够作为一种权威的发布,从而在经过若干年或相当长时期的沉淀后,成为一种历史的文献。正是作者的这种力求成为记录一个地区发展轨迹的典籍的大视野,才有可能让笔端的记录在未来成为一种历史的文献。因此,我们的研究决不能忽视这种视野。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开展较早,国务院有关研究部门及沪、苏、浙、皖社科界、大学、政府政策研究部门都有许多专家在进行研究,而且成果卓著,真可谓汗牛充栋。2007年我曾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编辑过《走过十年》一书,在编选下册论文部分时,我们收集到的有质量论文就达数百篇,最后割爱遗珠,精选了58篇,已达30万字。当然,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研究力度仍不够大,论文成果还有待于更加丰盛,尤其是研究的领域还有待于拓宽,例如目前仍存在宏观研究多,经济实体或局部研究少;实践性课题多,发展规律研究少;发达地区研究多,后发达地区潜力优势研究少;内部发展研究多,外部比较研究少;注重经济绩效研究多,经济理论深度研究少的不足,这“五多五少”,实际上反映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研究的大视野还大有拓宽的余地,例如对上海金融中心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长三角后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和现代服务理念差距的研究、以浦东新区和义乌市及华西村等为代表的经济体的研究,应该说还应大大地加强。我希望,通过《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一书的出版,能掀起新一轮的长三角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研究热潮,促进长三角走向世界六大城市群发展的最前列。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