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日前,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吴江市横扇镇人民政府、襄阳会馆联合承办的“中国农村财富(横扇)论坛”上,“城镇化”和“城市化”等词引起与会专家广泛兴趣。城镇化就是城市化吗?专家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概念,它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两种道路,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发展的质量。上海社科院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研究员王振认为,之所以特别强调农村地域的城镇化,是为了有别于由大中城市主导的城市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却没有像经济快速发展和大中城市欣欣向荣那样取得根本性变化,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一个是城镇化道路,一个是城市化道路,两者大有区别。城镇化道路更加注重广大农村区域或县域范围的城镇化发展,城市化道路涵盖了城镇化发展,但更加注重通过发展大中城市来带动城镇化发展。而在实际推进中,在地区经济实力比较有限的现实下,城市化道路变成了大中城市自身发展的道路,城镇化道路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在集中资源发展大中城市的政绩导向下,变得相当艰难。现在,中央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发展,也正是看到了城镇化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王振进一步解释,城市化或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实际上有两个“引擎”:一是城市、城镇建设,也就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即投资拉动;二是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进城带来新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消费,即消费拉动。对于前者,正是最近几年宏观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积极的方面;但对于后者,多年来在政策上、行动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各个城市谁也不愿先行一步,把本地区的农村居民大规模地转为城镇居民,更不可能主动把就业稳定的外来农民工转为本地居民。其结果,形成了两大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一是农民的人数规模仍然庞大,与经济发展达到的水平不对称、不协调;二是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群,低收入、低消费,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消费动力。要解决上述两大矛盾,继续走大中城市主导的城市化道路,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所以,要把城市化道路的重心转向城镇化,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承载农村人口市民化的主渠道。
专家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关键要创新政策和机制。主要建议有:建立公共资源向县域、镇域均衡分配的政策机制;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重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内生机制;推进农民住宅商品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的流转机制,等等。
论坛上,专家还从不同视角剖析了中国农村财富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变化,指出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于 除了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互动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有机生产,满足消费者高端需求外,还要从体力型农业走向智慧型农业,从低(附加)值高碳走向高(附加)值低碳,从一味追求GDP走向创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蔡来兴、上海报纸行业协会会长孙洪康、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张兆安等与会研讨。(记者 邱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