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中日经贸合作——相会长三角

日期:2010/06/28|点击:74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的中日经贸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日两国将更广泛、更深程度地融入对方国家的经济,长三角会一直是日资最愿意投资的中国大陆地区,而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将发掘日本商机。同时,中日企业间相互依赖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强,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将不断涌现。

尽管日本政局动荡多变,尽管世界经济环境跌宕起伏,但这几年中日双方在经贸各个领域的合作依然取得了进展。如果我们把焦点集中到中国长三角地区,那么两国各领域合作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惠及双方巨大的经济利益就愈加明显。

对日贸易:波动性小

长三角对日贸易是我国最主要的对日贸易地区。去年江、浙、沪三地对日贸易额为975.9亿美元,占全国对日贸易的42.7%。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外贸市场相比,该地区对日贸易具有抗干扰性强、波动小的特点。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长三角对日贸易也出现了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全部外贸的平均降幅。江、浙、沪去年对日出口分别下降7.8%10.6%14%,但下降幅度都分别小于全部出口16.3%13.8%17.4%的降幅。进入2010年,长三角外贸出现复苏,对日出口也步入增长周期,但增幅小于全部出口增幅,即上海市今年14月对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5.5%,增幅小于同期对外出口28%的增幅;江苏省和浙江省今年第一季度对日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4.4%5.6%,增幅分别小于同期对外出口41.2%32.4%的增幅。

在长三角对日贸易中,上海市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发挥着龙头老大和中转站的作用。目前,在从日本运往中国的货物中,有53.5%运往上海。同样,在从中国运往日本的货物中,有47.2%从上海起运。

总体上来讲,日本在战后是一直坚持自由贸易体制的,中国加入WTO则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外贸的健康发展。中日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有力带动了近年日本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合作: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起了独特的作用,长三角的钢铁工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都大量引进了来自日本的技术。

近年日本对华技术输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特点:第一,技术输出势头逐渐减弱,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中的作用有所下降。总的趋势是从占据最重要地位,到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多元化有了进展,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企业对外技术输出态度趋于保守。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于技术更倾向于通过设立外资企业的方式自己管理经营,而不是像欧美企业那样转让技术。以近年广泛应用于发电厂的烟气脱硫技术为例,日本在该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且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但迄今为止中国引进的烟气脱硫技术大都以欧美国家为主。

第二,适用技术较多。对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据统计表明,日本企业虽然对华技术输出绝对金额不高,但合同数一直为历年最多。因此与德国或美国相比,平均每个合同涉及金额较小,在150万美元至180万之间,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日本企业对华输出的技术以适用技术为主。

随着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长三角与日本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合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目前,长三角许多城市如苏州市、江阴市、无锡市、杭州市、宁波市、上海嘉定区等地都已启动了与日本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技术合作的工作,相信今后几年更多的日本技术将应用于长三角的这些领域。

对华投资:逆势上扬

中方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2005年以来趋于减少。在各国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日本对华投资出现逆势上扬的态势,实际投资金额增长12.4%,达到41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引进的外资60%以上来自香港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其背后均有华人或中国企业的影子,这些资金流许多流向内地股市或房地产市场。因此,如果撇除这一因素,日本依然是对华最大的投资国。

最近10年来,长三角一直是日企对华直接投资的战略要地,目前对长三角投资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中占70%以上。长三角地区引进的日本直接投资与对日贸易一样,也具有波动较小的特点,例如2009年上海引进日资合同金额11.5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3.9%,但降幅大大小于90.9%的总体降幅。

近年来日本对长三角直接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投资目的出现变化,即从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发展对外出口或返销日本,到着眼于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占领中国市场。

第二,投资领域出现三多,即研发领域投资项目多,例如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最近入驻苏州国际科技园,这是富士通研发中心继上海之后,在中国设立的第二家分支机构;环保领域投资项目多,长三角各城市以及太湖流域在环保方面的严峻局面为众多日资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项目多,例如在各国投资中,日本的财险公司最多,这些财险公司的总部除一家设在大连之外,其余都在上海。

第三,独资企业多。经过10多年的探索期,日本企业已开始适应中国的竞争环境。着眼于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为了便于对企业的掌控和企业利润最大化,近年日本对长三角投资90%以上采用外商独资企业形式。

第四,设立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多。目前上海已成为除香港特区以外我国吸引总部经济外资项目最多的城市。截至今年3月末,上海市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273家,其中来自日本的占18%。今年3月苏州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预计随着苏州在长三角区位优势的增强,苏州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之后第二大吸引日企地区总部的城市。

第五,在华跨国并购多。日企过去在华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近年来通过并购进行投资的案例开始增加,尤其是2009年日本在中国大陆通过并购进行的投资额同比增加214.9%,其中一些案例发生在长三角。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出现了显著增加,长期以来中日之间的单向投资已逐渐演变为双向投资。尽管中日双向投资还不对称,但据《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日本在最吸引中国公司投资的目的地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无论用海外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衡量,还是用对外投资国家数量来衡量,长三角企业跨国经营程度都是最高的。而面对未来,长三角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更强烈,这预示着长三角地区今后对日直接投资将有更大发展。

展望未来:两个趋势

世博会后长三角的中日经贸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两个新趋势。第一,两国将更广泛、更深程度地融入对方国家的经济,分享各自的发展成果,近期中日韩领导人在各领域合作已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为长三角的中日合作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世博会的举办将有力地推动长三角的各方面发展,也将使日企在更大程度上融入中国经济。另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实施的《2009年度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结果》,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中期,日企最愿意投资的中国大陆地区依然是长三角。另一方面,随着自身竞争优势的增强,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进入日本,参与日本社会的竞争,发掘日本的商机。

第二,中日企业间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合作将不断涌现。在长三角地区,中日企业界之间合作已经有了大量成功案例,这些合作大都表现为技术转让(如宝钢和新日铁、仪征化纤和东丽等)、委托代工生产、设立合资企业等。近几年,长三角的中日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在资本合作方面出现了中国对日跨国并购现象(如苏宁电器收购日本家电销售公司LAOX株式会社等)。今后,两国企业相互依赖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专利共享、相互参股、合作开发第三国市场等更高层次的企业合作形式将步入实践。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国际商报》2010628A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