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第九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在南京召开

日期:2010/06/25|点击:2

昨天,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启用;5天之后,这里将成为沪宁高铁的一个站点。对正在开发中的真如城市副中心来说,位于其腹地的西站枢纽启用是一个重大利好———在昨天的启用仪式上,开发方用“成了上海唯一具备A类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副中心”描述真如未来的优势。

但热切并未淹没理性。西站枢纽启用前一天,普陀区政协为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成立决策咨询组,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汪胜洋以咨询组成员身份“泼冷水”:西站将成为长三角的重要交通节点,真如因此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但也要警惕“被穿越”的风险。

会不会成为“过路站”?

是跨越,还是“被穿越”?随着虹桥枢纽、西站枢纽从建设到启用,相关各区政府对机遇与风险的评估越发冷静细致。

过去一年间,长宁区包括主要领导在内的一些干部不止一次表示,要以风险意识来评估虹桥枢纽对长宁经济的外部性影响:当人流、物流更加快速地“通过”长宁时,长宁凭什么受益于“流入”而不会遭遇“流失”?

西站枢纽启用前夕,普陀区领导听到的“风险提示”开始增多:与上海中心城区相比,真如城市副中心原本有着“商务成本洼地”的比较优势;但沪宁高铁一开通,这种优势可能被削减:高铁沿线城市与上海间的距离缩短到了1小时甚至更短,加上西站枢纽未来配备的轨道交通111516号线相助,诸多公司把“据点”设在南京、苏州等高铁沿线10余个城市,就成了一种可能的选择;而真如,倘若其价值仅仅停留在“商务成本洼地”,那就很可能被商流“穿越”,沦为“经济列车”的“过路站”。

要顺应“地位的改变”

交通枢纽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衔接到另一种交通方式。这能提高流通速度,也就是让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之间的“交换”变得更方便轻松,进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率。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用“要素流动加快-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运行成本降低”来概括城际交通枢纽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正向外部性。

但对于承载枢纽的具体区域而言,要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辨识枢纽对区域地位的影响和改变。常年研究“规划和战略”的汪胜洋说,城际高铁停靠西站,意味着真如的地位从“上海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之内的一个副中心”挪到了“长三角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正处于开发初期的真如板块要顺应“地位的改变”,避免“被穿越”,便不能仅仅把自己定格在上海的城市副中心,规划布局要依据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势而为。

生态的系统性力量

如何在长三角的“大流通”中为真如“留下”财富?汪胜洋说,作为长三角的一个节点,真如要找到可以与其他城市“交换”的比较优势,“吸引重量级的功能性设施落地,特别是顶级的文化类设施,是一种重要手段”。

普陀区的各种发展规划,一直强调自己连接长三角的地理特点———“上海西大门”;而无论是吸引长三角民营经济总部落户的种种举措,还是为推动陆上物流中心建设所付出的努力,都显示了普陀区要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要地”的意图;但与其所投入的精力、财力相比较,效果尚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生态尚未步入“良性”。

国际顶级消费品公司LVMH中国区的一位高管曾向记者反复强调南京西路的“生态”:“离开了上海展览中心,离开了波特曼酒店,‘梅泰恒’的魅力就会大减”。汪胜洋同样认为,南京西路“梅泰恒”是经济生态释放系统性力量的样本:“商务、商业、酒店、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与住宅区之间的互动,为‘梅泰恒’成为‘月税收过亿楼宇’构筑了良性生态。尚处在开发初期的真如,有时间和空间来构筑这样的良性生态;比如在规划中,要注意为重量级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留足空间。”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