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把长三角打造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终于全文公布。
6月2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发布了这份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5年,并展望到2020年,在此期间,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区域,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中央希望,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能够推动长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
“以前是‘一核六带’,温丽金衢线、东陇海线、运河,都是新加入的,以前传统的长三角指的是16个市,现在将苏北和浙西南的一些城市及经济带都纳进来了,新增加的三条‘带’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华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
中央在《规划》中同样对长三角进行了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以此同时,规划也前瞻性的给这个制造业基地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稳固上海龙头地位
5年后的长三角会是什么模样?《规划》更是从数目字上进行了描述:到2015年,长三角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 元(核心区100000 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实现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
“在此次规划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将上海放在核心和突出的战略位置,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竞争力、人口还是经济规模,上海都处于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地位。”徐乐江认为。
而“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是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更为精准的定位。
长三角其它几个中心城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则以“副中心城市”的面目出现,作为各自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它们负有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同时,专家认为,这种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泛长三角”亦被写入规划。规划要求加强泛长三角合作,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
规划还明确表示,要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编制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建设杭州都市圈。
不过,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陈维对本报透露,事实上,各个地区都想把自己地区的城市在规划里体现得更加重点,目前的规划都是大家相互妥协和协调的结果。
陈维表示,这个规划只是指导性的意见,事实上没有绝对的约束力,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是中央的积极性和地方的积极性相互结合,各个地区可以按照它去做,有创新的方式也可以去探索,总的来说这个规划也是一种摸索。
产业定位尚待明晰
这次公布的《规划》,对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产业定位进行了描述。产业规划,一直是外界对于长三角规划中最为关注的核心命题。
《规划》表示,上海要着重发展金融、航运等服务业;作为上海的两翼,杭州则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产业。南京的定位是:“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据不完全统计,在被划分为核心区的长三角原有16座城市当中,之前选择电子信息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的有12个,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9个。
同时,在产业转型方向上,许多城市均提出创意经济,据悉,长三角城市群内共建设了11个国家级动漫基地。
此次《规划》在对南京、无锡、宁波、常州、镇江等多个城市的分工中都提及了制造业,但并未明确指向电子、装备制造或是新能源中的某一方向。这对各个城市在接下来的落实中,留下了更大的余地。
对于龙头城市上海而言,其也面临着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各项政策和项目进行先行先试,带动整个长三角的转型等重大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表示,这次出台的规划更偏重于经济发展计划,而不是区域规划,“长三角地区深层次的问题,障碍性的因素都没有详细阐明,对发展的限定性方面也未上升到国家层面”。
“感觉还是比刚开始的时候打了折扣,作为区域性试点,全国已经推出了17个地区发展规划,长三角地区究竟有哪些不同,具体到土地和城市等方面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则。”沈玉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