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关注农民工集中区域

日期:2010/06/13|点击:0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在共同体验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和思考谋划“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宝山区人民政府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日前联合举办了“统筹城乡发展”研讨会。宝山区区长斯福民、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出席会议并致辞。研讨会分为理论专场、实践专场和互学专场。来自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高校及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成都、天津、苏州、嘉兴、宝山区等地的实践部门领导100余人参加了研讨。部分专家学者、实践部门领导还深入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现场交流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现将本次研讨会综述和主旨报告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在“统筹城乡发展”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深入探讨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交流实践经验。

改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方式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当前,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这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工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其中,特别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公共事业、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促进新农村建设,以调整和转变城市化方式、推动城镇化制度创新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上,有必要厘清三大关系,处理好相关问题。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战略、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重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二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三集中”。在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标准与“城乡土地挂钩”试点等问题,要以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与环境友好。围绕“三农”所形成的“生产、生活、生态”理念,既包含保护“三农”,又包含保护环境与生态,是守护生命与自然的全新概念。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振强调,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而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当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公共资源分配的城市倾向、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农村经济组织势单力薄等问题,制约着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在此情形下,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改革现行土地政策,发挥土地特殊吸引力,壮大农村经济组织、增强载体吸引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海英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居民地位、机会和保障的一体化。为此,应当改进社会事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间的均衡化布局;确保农村居民国民待遇,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元化;促进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形势下,上海要率先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必须坚持积极的政策取向,勇于打破社会事业“政事不分”传统体制,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完成“城保”、“镇保”、“农保”三者的并轨,建设“四位一体”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郊区社会事业软实力建设。

城乡一体化并非是城乡一样化

四川省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向进表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具体来讲,通过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建设,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时,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为基本方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此外,全面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成都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建设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为核心思想的世界田园城市,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全面提升和深化。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党委书记张长河介绍了该地区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宅基地换房)”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华明镇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地不减、以宅基地上建筑物换房、尊重农民意愿等原则,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行“以地生财、以城养城”的做法,创新建设投融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坚持农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设施农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多种渠道确保农民拥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小城镇管理模式。

浙江省嘉兴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施卫华提出,嘉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模式,可以概括为“二轮驱动、三位一体、五改五化”。其具体内涵是,选择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依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民众主体作用、市场基础作用三位一体的动力机制,以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投融资五项制度改革联动,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集体土地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职能民本化和投资融资多元化的改革目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江苏省苏州市农委调研员卢水生认为,所谓城乡统筹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规划,在本行政区划内城市与农村间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与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要求在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在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具体来说就是,城乡产业、职业、居住环境不同,城乡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做法可表现为“三个集中、三个置换、三个用于”。通过农村企业集中、农业用地集中和农民居住集中,鼓励农民将集体经济分配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置换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商品房,让农民换股、换保、换房进城。同时,确保退出的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三产,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土地收益与新增农用地用于“三农”。不过,这一模式具有特殊性,可能只适用于经济发达、土地紧缺、反哺能力强的地区,否则将无法确保获得土地收益并用于“三农”,从而导致农民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鲁月棉)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