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183城欲建国际大都市

日期:2010/06/01|点击:22

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应该借助世博会雄厚的软、硬件基础,向全国性的博览会展中心发展……这份最近摆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案头的书面建言,是由上海社科院一位劳模提供的。今年以来,该院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的包括后世博时代上海发展、大虹桥发展模式这样的重量级议案已多达12份,并全部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其中,半数以上的议案出自该院劳模之手。上海社科院的“智库劳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深入基层勤调研

在上海社科院,一份权威性的论文或报告出炉,往往需要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有的学术甚至需要数千份问卷调查,牵涉大量精力和时间。在这种枯燥的重复劳动中,劳模们做出了榜样。

今年荣获全国劳模的上海社科院学者徐安琪就是肯吃苦、肯调研的典范。作为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特别注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了一个家庭方面的课题,她往往要进行2000份以上的调查问卷,有的问卷甚至要做到5000份。徐安琪忙碌地奔波于上海各类家庭,先后撰写了《中国婚姻质量研究》、《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等在国内获奖、在国际有影响的论文,为反映社会本质、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

争取国际话语权

在国际学术领域里,上海社科院的许多“智库劳模”还为中国争取了话语权。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世界经济专家张幼文2000年开始与国外许多学者共同研究中国崛起,面对中国“威胁”论,张幼文并不与西方的某些学者争吵,而是儒雅地以一个个事例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大计。许多国外学者专程拜访他,张幼文通过多年来对外贸的调查、对汇率和国际资本的流向的分析,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让许多西方的中国“威胁”论者不得不放弃错误观点。今年,张幼文所在的世界经济研究所荣获了市劳模集体称号。

全国劳模徐安琪面对国外学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的转型必然导致中国家庭的沦丧和破碎”的言论,亲自调研“中国家庭的幸福与和谐”课题,得出了截然相反答案,同样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参与立法服务决策

如果对近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每个紧要关口的重大决策进行条分缕析,不难发现,在令人称道的“上海经验”背后,活跃着许多“智库劳模”的身影。

被誉为“智库之宝”的上海科学院原院长张仲礼是一名市劳模,他还有一个称号叫“议案大王”。从1983年起的20年间,张仲礼提交了60多个议案,其中被编为“一号议案”的就有8个,当前广为人知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证券法》、《反腐败法》等多部法律,都是由他首先提出议案,并得到政府重视,及时加以制订、实施的。

据了解,现有800多名职工的上海社科院,拥有11名全国和市级劳模,1个市劳模集体。在服务上海、服务决策的过程中,这些劳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创新社会科学研究理论,积极建言献策,在上海社科院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中,发挥着“中坚智囊团”的作用。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