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孩子和孩子的父母们:
作为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学者,在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有几句话想对家长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我必须纠正家长们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实很残酷,竞争很激烈,可是我们同样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今,应试教育的压力仍没有任何缓解的趋势,甚至于我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身上背负着的重担,这也是个体家庭与教育制度博弈中的无奈。当然,我的很多朋友也坚持了另外一种观点,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散养”,甚至于与应试教育顶着干。或许,两种做法都有不妥,家长们需要独立进行权衡。
不论是坚持素质教育优先的,还是坚持基础教育优先的,这种培养模式都要根据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寻找不同的方向。而我更坚持一种年龄段区隔的理论。当孩子在学前阶段时,以人格养成为主,然后再辅助兴趣开发,不要太早地让他们承担应试教育的包袱。到了学龄后,在小学阶段,可以有节奏地分年龄进行教育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不妨给孩子松松绑,只到“临门一脚”时,才让应试教育的比重多一些。
“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自是一个关于子女教育的老话。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辩证理解。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男主外,女主内,对男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期望值更高,让男孩子吃吃苦,对他们的成长似乎并没有坏处。女孩子要富养,或许也是一种理念,富养之下的她们学识或眼界可能也会更高一点。
教育方法论的话题自古到今,总是永无定论。这就延伸了一种对立的观点,中国究竟该坚持鼓励教育,还是挫折教育呢?美式教育通常采用鼓励,中式教育多半采取批评。教育总是因人而异的,我的主流观点则更倾向于酌情处理,该表扬的地方表扬,该批评的地方批评,掌握火候和尺度,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如今,中国的家庭模式,特别是在大城市,“6+1”模式也好,“4+2+1”模式也罢,这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中国式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这是无法打破的格局。中国的教育界,也应该思考在这种模式下,如何发挥优势,突破负面因素。
人们通常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就是独一代、独二代的“精神孤独”,还有民二代的“精神留守”现象,所以我更鼓励父亲抽出更多时间来介入家庭教育的环节。在我们的全国家庭指导大纲中,通常把儿童教育分成了5个阶段,0-3岁早教,4-6岁学龄前,7-12岁小学,13-15岁初中,16-18岁高中,因为类别年龄的不同,孩子的优势需要不同,任务、观念或是方法论也各异。我更赞成用良好的人格教育来替代应试教育,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认知、交往以及学会沟通的能力,这仍是一个需要漫长摸索的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