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张维为在文汇讲堂作题为《全球发展中的中国模式》的主题演讲。
我把中国模式描绘为最不坏的模式,是说这个模式尽管也有缺点,但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相比,包括同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模式比照来看,中国模式的总体效果比它们都好得多。昨天下午,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做客文汇讲堂,以自己曾经走访考察100多个国家的亲身经历,向现场听众阐释了中国模式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
我在日内瓦仍旧使用着20年前的瑞士地图,但是在中国上海,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它每天都在变化。对过去30年中国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张维为教授的生活体验正是一个生动缩影。去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三,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下中国仍旧保持了8%以上的经济增长并率先走出危机谷底,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日渐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内最早参与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的学者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作为嘉宾,也在文汇讲堂的现场对话中表达了同样看法:不要说过去20年,就是两三年前,我们也不曾想到中国模式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张维为教授将中国模式的实质内涵总结为8个方面: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的实践理性,能够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利益的政策并加以有效推行的强势政府,对于稳定、发展、改革关系的较好处理,民生为大,利用现行体制推进现代化的渐进改革,改革过程中合理并切实可行的优先顺序,市场经济同宏观调控的优势结合,以及有选择性地学习别国经验、同时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模式最重要的特征。
对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张维为教授做了客观的分析与回应:这类问题在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所以,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不能片面。
中国崛起必然要求中国话语崛起
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张维为教授表达了乐观态度。同时,他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中国话语的崛起,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执行领导者战略,或者起码是参与者战略。在他看来,中国人源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学习精神和综合创新能力,保证了中国模式的乐观前景。黄仁伟研究员也提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变化,都会使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模式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才能使中国获得可持续发展。
本期文汇讲堂的详细内容将在《文汇报》上刊登,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