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中美对话:不骛远而求实效

日期:2010/05/26|点击:18

“坏人”或许就潜伏在身边——很多尚且分不清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界限的稚童们,不得不从学校内外的微小变化中,感知着一个事实:

每天上下学,校门口总会有警察站岗护校;

校园走廊里,很多老师的右臂上挂着红袖章;

学校操场上,偶尔能看到保安叔叔挥舞“大棒”;

最近两个月来,随着全国一系列校园侵入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安保工作不断升级。家长、老师、警察正携手拉起一张保护孩子的安全网。而身处“网中央”的年幼孩子,则在一个已经像保险箱般坚固的学校里,学习着重要一课:一旦有歹徒入侵,最勇敢的行为不是反抗,而是胜利大逃亡。

比起人防、技防,让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学会逃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或许是提升校园安全指数的又一治本之举。只是,防暴课程在教学上难度不小。

5月上旬,上海市长宁区淞虹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里,安静有序的课堂突然被一名“歹徒”打乱。

手持一把菜刀,一名年轻男子推开教室门,迈步走向正站在讲台前上课的班主任蔡老师。而与“歹徒”对峙的蔡老师,抗争行为仅停留于打太极拳般的比划——这是一场学校安排的防暴演习。

由于没有事先告知学生,“骚乱”还是发生了。不明就里的孩子们表现出各种应激反应:有的发出尖叫声,有的钻到课桌下,还有的学生冲出教室,一路飞跑,有的一直跑到学校的操场中央才敢喘口气。一个名叫小远的小胖墩,眼见着“歹徒”要伤害自己的老师,径直冲上去,一把抱住了“歹徒”的大腿。

发现小远“誓死抵抗”,两三个本来已经从教室后门逃跑的男同学,也重新折回教室,给小胖墩以最后支援:有个小男孩一把抓起课桌上的铅笔盒,向持刀的“歹徒”扔去,然后一溜烟地跑开了……

 “在很多班级开展防暴演习时,都会出现几个像小远这样的小朋友。”邱佳耀,是演习中“歹徒”的扮演者。他的真正身份,是上海长宁区新泾镇派出所民警、淞虹路小学的校外辅导员。针对眼下校园屡遭暴力侵犯的情况,邱佳耀接到上级指令,要通过防暴培训,让学校师生们掌握应对突发校园暴力事件的要领。那些在演习中表现“勇敢”的孩子,就是他要重点辅导的对象。“一旦遇到险情,孩子与歹徒抗争或者留守教室的行为,都是很危险的。”

除了小学,幼儿园也被列入校园防暴安全教育须覆盖的范围之内。孩子更小,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顾虑的情况更多,教学也就更难。

 “有一次上安全教育课,‘歹徒’冲进教室时,孩子们没什么反应。可当穿着制服的警察冲进来时,有的孩子却哇哇大哭起来。因为很多父母平时教育小孩时都会说——‘再不听话就要被警察叔叔抓走’……这回,警察叔叔真的来了!”一位幼儿园老师至今仍然记得发生在课堂上的一幕。

一道道有形的、无形的安全保护墙,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从幼儿园一路铺设至小学。适时推进的校园防暴安全培训,只是整个校园安保系统中的“冰山一角”。

4月下旬以来,接送5岁的女儿末末去幼儿园,李女士明显感到,幼儿园的门卫制度“严多了”。往常,幼儿园的边门总是虚掩着,要是接孩子去早了,不少家长还能扎堆在传达室,和保安攀谈几句。而现在,幼儿园由“铁将军”把门——大门紧闭不说,边门上也挂了一把醒目的大锁。

校园里的隐形“围墙”,也在悄悄加固:学校保安的“装备”,多了警棍和防割手套;校园的一些角落,增加了摄像头;早晨在校门口值勤的护校老师,数量翻了一倍。学校走廊上,戴着红袖章的老师巡逻得更勤了。有些学校还规定,护校巡逻的工作有一定危险性,必须由男老师来担任,这让一些原本就男老师稀缺的小学,不得不到附近的中学引进“外援”……

学校之外,一支支护校大军也在迅速集结。在杨浦和闵行等区,每一所幼儿园和小学都配备了护校民警,在上、下学高峰时段站岗。在黄浦区,教育局和黄浦警方已经商定,继续扩大校园的安保力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0名保安,同时组织一批社区的平安志愿者,在上学和放学时段值守校门。

    家长们也开始积极行动,自发加入到保护孩子的护校队伍中。中原路小学和开鲁路幼儿园分别成立了由20多位家长组成的护校队,每天4人轮流“上岗”。而杨浦区的一些大学也向大学生们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到大学附近的小学和幼儿园站岗,当民警的“眼线”,协助民警开展工作。

遇到紧急突发情况,“见义勇为”并不是正确的应对之法——年幼的孩子正被灌以不同于上几代人的全新理念。

随着“防暴”成为近期校园安全教育的主题,尚在读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一次提升生存技能的契机。

 “过去我们总是提倡见义勇为,宣传好少年为挽救他人而牺牲自己的英雄故事,但眼下的安全教育,要教会学生的是‘见智勇为’。”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说,进驻幼儿园和小学的防暴安全课程,不仅是“形势所迫”,而且也是一种必须:它有助于孩子们懂得生命的可贵,理解真正的“勇敢”。

    在北新泾第三幼儿园,正在操场上做游戏的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一场安全演习之中:一名拿着长棍的蒙面“歹徒”翻过围墙,悄悄靠近。发现“险情”后,一名老师立刻张开双臂,呼唤孩子们向自己靠拢,然后一路小跑进教室,锁紧房门。“遇到险情必须向老师靠拢,听老师指挥”。园长李伊雯说,这就是幼儿园孩子在经过训练后必须掌握的生存本领。

而到了小学,同样是上安全教育课,教学要求就明显提高了一个梯度。在淞虹路小学的课堂上,针对防暴演习中孩子表现出的不同举止和反应,邱佳耀一一解析:歹徒走向老师,同学应该如何反应?“蛮干并不是勇敢的表现,最勇敢的同学应该临危不乱,不仅要自己安全撤离教室,还要向隔壁班的老师通风报信,让老师处理危急情况,也要让隔壁班的同学有时间撤离。”

校园中看到的是保安挥舞着钢叉,接受的是“不许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人们在稍感放心的同时也不禁担忧——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能养成健康阳光的心理与品格吗?

 “不准和陌生人讲话,不许让陌生人靠近,不能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打从女儿末末记事起,“三不”原则就成了李女士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核心。

课堂上,很多孩子同样接受着“远离陌生人”的教育。“我们的小朋友都很有安全防范意识,只有自己父母来接,孩子才会走;换成是别人,比如自己好朋友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一概不会跟着走。”沪上一位幼儿园园长,对近期强化安全培训的教学成果感到很满意。

然而在杨雄看来,这类隔离险情的安全教育并非没有问题。“儿童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他人的疏离、怀疑,这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养成,也不利于营造文明、友善的社会大环境。”但杨雄也坦率承认,让孩子远离陌生人,这是一种基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的教育”。

 “儿子在操场看到保安挥舞钢叉,回家后讲得眉飞色舞,还说长大了也要拿起钢叉打坏人。”眼下,校园由警察站岗;保安会舞叉弄棒……安全措施下,部分家长感到一丝隐忧:这是否会引发孩子的暴力倾向?有家长建议,学校安保工程可否尽量褪去崇武成分。

杨雄认为,建立校园安保措施的长效机制,要推进“人防”、“群防”、“技防”的“三结合”。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由信息技术发展而造就的新式技防设备已投入运用,不仅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通过摄像头予以监控,而且一些学生使用的电子书包也配有报警呼救系统。

而在日本、台湾等地,由志愿者们组成的妈妈护校队,正成为一支重要的安保力量。杨雄建议,考虑到警力有限,民警守护学校终不是长久之计,今后不妨让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发挥维稳作用,配以商业保安驻校和民警巡逻,由此可以在学校周边形成一张“群防”大网,提高校园的安保系数。(樊丽萍)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