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长三角转型升级成重头 服务业长期滞后于制造业

日期:2010/05/25|点击:18

商报记者昨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获悉,国务院已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研究人员认为,这将有效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等重大工作有了较具体的方向性政策框架。

三大战略定位两大发展目标

发改委官网昨日披露,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称《规划》),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在《批复》中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此次推出的《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有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国兴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规划》的推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整合地区产业,实现利益共享,并减少不必要的区域竞争,比如可以有望消除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内耗’,助力巨大。同时,《规划》实际上还指明了城市产业转移的方向。”

王国兴说,“如果有效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由此形成的地区合力将十分强大:从经济体量层面讲,2009年长三角GDP率先超过1万美元,占全国总比的214%,是全国最为富裕地区的组成部分;从经济基础、体制完善程度、城镇体系完整性、科教文化氛围及区域区位条件等软环境来看,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整体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质量,有效整合区域比较竞争优势,可以说,这是在制度层面为未来切实推进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国兴说,从规划推出的时机来看,发改委选择在当前推出也是比较适合的: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2010年下半年将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在这之前提出区域规划的地区很多,长三角区域规划是其中之一,该《规划》推出是为“十二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扫清了道路并指明方向。

加快上海产业转移速度

“虽然我没有看到《规划》全文,但我认为这项《规划》的目的之一是加快上海产业转移的速度,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加速转移至周边二三级城市,原来的一部分制造业行业将提高附加值,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会加速转移,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王国兴认为。

从昨日发改委披露的《规划》消息来看,确实提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实际上,该《规划》对提高区域决策效率也有助益,之前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担心,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与周边区域错位竞争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因为要决策效率高就缩短了决策程序、不注重科学性。”张幼文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行政体制方面的障碍造成决策程序太慢太滞后,导致应该获得的发展机会丧失,两者要平衡。”

王国兴认为,《规划》实施后,上述行政体制导致的决策效率滞后有望消除,因为《规划》推进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进程,这会有效消除内部竞争从而形成合力。

关键是如何消除行政壁垒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规划》最值得关注的是如何消除长三角内部两省一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因为这是促进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前提条件之一。

华民指出,“以专业化为基础的自然分工的形成,在行政上制造壁垒是没有出路的。上海有什么,我江苏浙江也要有,这属于资源浪费;又比如,江苏在这方面很强,上海就可以在江苏的强项方面考虑产业转移,不要自己也搞一套,至于限制其他省市产品打入上海市场这种做法更不可取。”

从昨日发改委刊登的《规划》消息来看,目前在这项《规划》中缺少对如何消除区域内部行政壁垒的详细叙述,仅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华民因此担心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的两省一市行政壁垒如何突破的问题。

华民认为,“如果两省一市不在行政体制上消除区域壁垒,依然要在GDP方面互相竞争,在产业布局上仍力求大而全而非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互相弥补的产业集群,那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目标就比较难实现。”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昨日商报记者采访到的另外一位不愿署名的宏观政策研究人员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规划》在如何消除区域行政壁垒方面应该有更明确的政策指向。消除区域行政壁垒的前提条件有很多,比如对区域行政区划做出相应调整,目前这个《规划》缺乏这方面的明确表述。这其中涉及很多实际利益纠葛,政府在制定《规划》细则时应有所考虑。”

华民则认为,“两省一市的领导人一定要建立常规化的对话机制,不断去商讨协调这些问题,仅靠一年一次两次的论坛会议用处不大。”

在具体可能获得政府支持的行业方面,华民认为,在北部湾、海西等沿海区域规划公布后,长三角区域规划对近几年发展速度渐趋缓慢的长三角区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其中港口、航运、物流、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获得政策支持可能性较大。

延伸阅读

A股将迎来一波区域板块新行情

《规划》一旦进入细则实施阶段,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上市公司来说,将迎来一波区域板块的新行情。

南京证券分析师温丽君认为,长三角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这将可能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涉及面比前期区域地块影响更广更深,有利于目前的反弹行情向纵深发展。

从长三角上市公司数量及总市值情况看,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长三角两省一市(地理位置由北至南分别为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上市公司(A股)总数为456家,以昨日收盘价(以下同)计算,长三角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为4442509亿元。

其中,上海上市公司总数164家,流通市值为26929亿元;浙江上市公司总数155家,流通市值为796735亿元;江苏省上市公司总数量为137家,流通市值为952874亿元。

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A股)为1830家,流通总市值为2516万亿元。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和流通市值占沪深两市的比例分别为2492%和1765%。(商报记者周洲)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