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经济领头雁之称”的长三角区域发展再获“强心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消息,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据介绍,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国务院在《批复》中强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华)
区域规划的八大内容抢先看
明确长三角区域发展指导思想原则。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规划强调,长三角地区应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
将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确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提出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优化沪宁、沪杭沿线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做大沿海和宁湖(湖州)杭沿线的城镇规模,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
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
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方面,规划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作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湖州)杭6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以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提出了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提出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长江)、沿湾(杭州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湖州)杭线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太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解读一
上海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将加速崛起
肖林(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肖林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将加快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崛起,上海将为长三角的一体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肖林认为,规划对整个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发挥上海核心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肖林表示,上海的战略定位就是“四个中心”,这个定位要求结构调整方向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升级,突出发展以创新和研发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上海的转型和发展一定要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只有长三角一体化到了一个高度,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才能形成新的跨越。
肖林指出,上海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好规划,在“十二五”规划里对接长三角区域规划。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社会保障、能源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表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要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国际大都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带动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表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城市群参与世界城市群竞争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区域制度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在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发展、基础建设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在更高政府层面来共同协调,解决制度合作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