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理论界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

日期:2010/05/10|点击:10

欧盟10日凌晨推出史上最庞大的救助机制——投放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急救资金,以期拯救债务缠身的欧元区国家,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刚刚驰援希腊1100亿欧元救助款的欧洲何以再下“猛药”?7500亿能否“药到病除”?此番欧元区债务危机又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教训?

大手笔实迫不得已

一般来说,倡导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欧洲对“救市”非常谨慎,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肆虐之时,欧盟的经济刺激计划也不过援手2000亿欧元。然而,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又遭希腊债务危机迎头重击。过去一周内,全球股市全面下滑,欧元对美元比价创出14个月来的最低点,国际能源价格全面走低,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很大打击,欧洲不得不赶快重药施治。

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春季经济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希腊财政赤字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公共债务将占1249%;欧盟这两个数字预计分别为72%和796%。目前,在16个欧元区国家中,除德国以外,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超标的国家已达13个。

虽然希腊经济总量只占欧元区经济总量的2%左右,但是如果希腊危机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将“传染”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财政状况也在日趋恶化的国家,这将导致欧元区经济面临新的下滑风险。

上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将主权债务危机定为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而欧洲债务危机是首当其冲被点名批评的。根据IMF的最新预测,受债务危机冲击,在世界各大经济板块中,欧元区经济走势最为疲软,今年的增长率只有1%,明年也只有15%。

中国前驻欧盟大使丁原洪表示,欧盟此番出手实为迫不得已,一方面不断蔓延的债务危机使市场对欧元信心已失,欧元区经济已不能再承受更多的打击;另一方面则迫于美国的压力。美国银行目前有12000多亿欧元的资产,如果欧洲经济出事,那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就会深受影响,美国自然不能坐视。

中国持有的希腊国债和希腊金融机构的资产相当有限,因此所受直接影响并不大,但间接影响更值得警惕。欧盟目前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一旦复苏势头脆弱的欧盟经济再度陷入困境,中国的出口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

能否收效有待观察

所幸市场似乎没有辜负欧盟的一番苦心,在欧盟公布这项大手笔援助资金后,美欧日股市应声而涨。但问题是,7500亿的投入对市场信心的提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专家指出,要使7500亿欧元最终取得成效并非易事。一是欧洲目前的主权债务负担沉重,仅希腊一国的债务就高达3000亿欧元,葡萄牙、西班牙两国也合计欠下上万亿债务,相比之下,7500亿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执行不易。根据规定,在7500亿欧元中,欧盟委员会提供600亿,欧元区16个成员国出4400亿,IMF2500亿。虽然职责分明,但能否落实到家却很难保证。以德国为例,在对希腊的1100亿欧元援助中原本就勉强出手,如今,总理默克尔在近日地方选举中又遇重挫,失去了北威州的选票,而此州坚决反对援助希腊,今后更是不受默克尔调控。再如英国一直态度强硬,拒绝为他国债务埋单,何况高赤字和焦头烂额的大选已使其自身难保。

此外,IMF虽然也分担了2500亿的援助款,但却提出了苛刻条件,即要求被救助国的预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在3年内从13.5%降至2.9%,这根本是强人所难。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表示,此轮经济复苏尚未深入实体经济,也未真正扭转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各国大举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反而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倘若实体经济无法进一步稳定,金融资产还是会大幅波动,救助效果还有待观察。

危机留下深刻教训

正如两年前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联手救市,这次为应对欧洲债务危机也体现了各方携手合作的精神。不仅有欧盟与IMF共建的7500亿欧元救助基金,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也一同推出“组合拳”,欧洲央行甚至破天荒按下保卫经济的“核按钮”,决定从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美联储也与数家央行重启临时货币互换机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固然可喜,但是,如果能防患于未然,或者尽早亡羊补牢,岂不是能节省更多的救助成本?这也是欧洲债务危机引人深思的地方。

首先,债务危机本身就敲响了一国经济“靠借债度日”的警钟,同时也暴露了欧洲国家高福利制度导致的经济竞争力下降的深层次矛盾。此外,从国际金融危机到目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也显现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深重隐患。有分析人士认为,希腊危机只是一个警讯。美国可能离步希腊后尘仍有很长距离,但发达国家债务一直处于自身能力之外,现在是该还账的时候了。

其次,危机之所以失控蔓延,在于危机处理失策。在应对希腊债务危机上,由于欧元区成员国和欧洲央行等协调不力,并且内部缺乏常设救助机制,结果错失救助良机,导致市场对于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担忧加剧。而从长远来看,这更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沉重打击。(记者廖勤 成珞)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