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4天,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就将揭开面纱,这一刻,上海足足等了26年。
今天,当很多中小学生都能将世博会的意义讲得头头是道时,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真正将这个梦想转变为申办可能的,是曾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
上海 要不要世博
1984年9月。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经济考察团来到了北京。考察团里有两位不一般的人物——日本著名的世博会专家堺屋太一先生和经济学家竹内宏先生。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在北京会见了考察团一行。
堺屋太一在日本有“世博会之父”之称,大阪、筑波等世博会都是他参与策划的。竹内宏也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与王震会面时,他俩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中国应该举办世界博览会。
这个颇有新意的建议,立即得到王震的高度重视。稍作思考后,王震说,上海是最有条件来举办世博会的。
北京的信息,飞速传到上海。
汪道涵,时任上海市市长。他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关于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建议。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经济考察团一行结束在北京的访问后,来到了上海。汪道涵市长立即会见。汪道涵市长认真倾听了堺屋太一先生和竹内宏先生对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建议后,说了一句当事人至今忘不了的名言:“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个题目已经定了,现在需要立意。 ”得到了积极回应的堺屋太一先生和竹内宏先生深受鼓舞。回国后,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上海世博会可行性调查团”。
在市领导里,汪道涵是第一个十分明确地把承办世博会作为一项工作确定下来的人。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两大战略设想:开发浦东、申办世博会。从1983年起,汪道涵在连续四年的时间内三次访问日本,他看了日本大阪、筑波、冲绳三届世博会旧址,切身感受到日本对举办世博会的高涨热情以及世博会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有了中央的支持,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汪道涵终下定决心:将世博会带到上海。
世博 开在上海哪里
在1985年2月、4月、7月和9月,“上海世博会可行性调查团”先后四次派员来上海召开筹备世博会的各类座谈会,进行实地调研。汪道涵市长委托夏禹龙作为联络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负责接待并一同考察调研。
26年后的今天,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的夏禹龙说:“受市政府委托,由市科委牵头,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交通学会等单位的专家,系统地对上海举办世博会进行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深入研究,1985年10月形成了一份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
1985年4月,当时市政府政策咨询机构——市科委发展预测处受命对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可行性进行专题研究。原上海科委发展预测处的汤万方研究员,是当年专题研究小组的组长,他回忆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预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性意见是:如果世博会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体,选址应该在浦东花木,如果以发展工业为主体,应该定在闵行西。以浦东方案为优先选择。
但如果开在浦东,大量的参观人流如何在浦东与浦西之间来回输送?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市区连接浦东浦西的仅有打浦路隧道一条越江通道。有专家估算,世博会每天人流约30万到50万人,而现有的隧道每天只能运送8万人。上海要办博,就必须建造更多的越江大桥和隧道。
这样,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间就要后延。在1985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浦东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要建设黄浦江大桥,一般需要6至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当初设想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间,拟为1994年。这时正值新中国成立45周年。
实力 让世博如约到来
开发浦东,举办世博会,汪道涵的这两大战略设想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原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於品浩说,汪道涵的想法,是要通过举办世博会把浦东新区搞起来,再通过浦东新区,把整个上海逐步建设成国际大都市。
“但当初早就把举办世博会和浦东的开发开放联系在一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工作的郁鸿胜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我们确实是希望通过世博会来带动浦东的开发开放;而现在,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为世博会的举办创造了良好条件。 ”
上海市计划委员会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决定正式申办2010年世博会,申办世博会的主体是中国政府,上海市为承办城市。
从最初的1994年举办,到后来的1999年举办,再到今天2010年的正式举办,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日期虽然几经周折,但这座城市对于世博会的期盼和热情却从未改变。从最初希望用世博来带动浦东经济发展,到今天浦东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办博条件,正是因为上海自身实力的巨大提升,才让世博会的到来显得如此顺利。
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定将成为一届不同凡响的世界博览会,因为上海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