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浦东模式的特点:政府和市场结合20年来,浦东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是自然的过程,而是转型的过程。所以,浦东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探索,是如何实现政府和市场功能的有效结合,避免一方对另一方的过度干扰,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1、行政推动型的政府开发角色浦东的开发开放,从开发的目标与功能定位、开发的产业结构安排、重点开发小区的规划、重大项目引进的决策等,都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意志和要求,体现了强烈的政府推动色彩。浦东开发开放出台了许多支持市场发育的政策措施,如对市场主体企业的政策优惠,包括减免税收、土地优惠出让、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繁冗的审批事项等,极大地改善了浦东的投资环境。浦东还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聚,将一些重要的要素市场搬迁到浦东等,也都体现了行政推动型的开发开放特征。没有行政的积极干预,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资源集聚以及政策改善是不可能在短期形成的,也不可能形成应有的产业集群优势。
2、市场诱导型的资源配置机制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大批的内外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向浦东,却又不是政府行政命令所能调控的。浦东对内外资本的吸引力,根源在于浦东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比较发达,市场行为比较规范,符合国际惯例,是市场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的比较理想的地区。
浦东开发与建设的规划实施之所以成功,也是归功于浦东最初的开发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采取了公开招标的方式。如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规划与实施,就是万国招标与招商的一个典型。
3、市场效率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浦东开发实践的最大长处在于做到了政府意志与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没有国家意志,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单有行政调控,没有市场机制,同样也不能取得成功。浦东开发的成功是政府与市场都在各自领域担当各自角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的结果。
4、运用政府调控解决市场失灵浦东在积极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同时,也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避免市场竞争的淘汰机制对社会所形成的破坏,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如企业改革所导致的人员分流所形成的下岗职工、城市拆迁改造所形成的失地农民,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对社会形成了较大压力,处理不好将会形成破坏力。浦东的做法是发展经济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同时进行,如为失业下岗者服务的“再就业工程”,在大规模土地开发过程中,重视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并使浦东几十万农民在较短时期内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
尽管浦东在开发开放之初就是“小政府”,但同时也在努力构建一个“大社会”,可以说,没有“大社会”、“小政府”是形成不了的。浦东的做法是,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原由政府负责的不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如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帮困等,不断地转移给社会。社区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与社会体制的基层组织形式,一个相当程度上实现居民自治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街道、里弄组织已有较大差别。现在是科、教、文、卫、体、法六进社区,社区内开展了为家庭服务的“细胞工程”,为老年人服务的“银发工程”,为残疾人服务的“扶助工程”,为残缺家庭子女服务的“温馨工程”,为外来民工服务的“阳光工程”等,这些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也是构建“大社会”的积极尝试。
二、浦东模式的价值:示范和带动作用浦东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作为国家战略,其最重要的价值是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对中国其他区域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坚持改革开放为第一要务浦东开发的最重要价值体现在坚持改革开放上。
首先是浦东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扩大开放,把对外开放从加工制造领域扩展到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使外资成为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外力。二是坚持把开发与开放、引资与引智、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设计、要素市场建设、开发区管理营运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经验、引进海外智力,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中的技术、人才含量。在“走出去”方面,一批在浦东创业的企业已经在国际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三是坚持在开放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努力适应国际通行规则。
2、体现浦东经验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浦东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把浦东自身发展与国家层面的改革要求结合起来,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先行先试,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示范。一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任务和部署,勇于革除落后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全国其他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舞台和经验;二是立足于上海改革发展全局,把国家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三是着眼全局,着力攻克全国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在完善新体制方面积累经验,为全国提供示范和样板。
作为国家战略,浦东开发开放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本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上海总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对长三角的带动方面以及对全国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上。
3、推动长三角经济的快速转型由于浦东的开发开放,长三角的开放速度大大加快了,经济转型也大大提速了,对长三角各地经济建设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在集聚经济发展资源方面,长三角内各地区的目标从国内更多地转向了国外;在开发手段上,大多通过建立新区甚至保税区方式,以增量来带动存量盘活;在运行机制上,从注重市场因素、发挥市场能动性向探索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产生了改革政府职能的动议;在产业布局上,从产业同构的块块经济向产业集群共扼竞争的集群经济转变等。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