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
生产力布局将成为未来浦东主要增长极。
“7+
从浦东新区东南部的川沙镇向东,几公里外就是规划中的迪士尼项目所在地。4月中旬,这里还是满眼的油菜花,金灿灿的一路铺开去。不过,油菜田旁,农舍已所存无几。
据浦东新区姜区长日前透露,迪士尼项目一期项目用地4平方公里内,已完成97%的动迁量。“今年7月就要开始造了,还有二期和三期,修好之后大得不得了!”川沙当地
再往东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三甲港海滨乐园。春季的三甲港有些冷清,广场上的海鲜酒楼多数已经停业。不过,“到了夏天,来这里游泳的人很多。”在三甲港海滩边上售卖工艺品的
记者看到,三甲港周围,连接中环高架的道路正在修葺。
尽管旅游业还未成气候,但以迪士尼为核心,包括三甲港海滨旅游度假区和临港滨海旅游度假区在内的区域在浦东二次创业的规划中,是雄心勃勃地招揽全球游客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站在浦东开发20年的时间节点上,
产业板块之外,文化娱乐板块即是规划中的国际旅游度假区。“1”是指后世博板块,主要发展金融、会展、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浦东有这个条件,在很高的起点上,瞄准世界发展的长远趋势,来做好自己的产业定位。它还应该符合国家当前的经济方式的转型需要,也要与上海总体的四个中心、四个率先的定位相符合。浦东二次创业应该更注重面向世界,自觉地承担国家的战略使命,与上海未来发展的总定位相匹配,发挥浦东对上海的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服务全国的功能以及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这是浦东必须要考虑的责任和使命,与其他地区不大一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奚洁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奚洁人认为,总体上来说,浦东的生产力布局规划是符合实际的,浦东必须率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布局中的浦东制造业依托国家大项目,这是符合浦东发展要求的,服务业可能还需要一些理念创新,从传统的医药、生物、能源,到高端健康服务、与金融等核心服务业配套等等,这些产业需要超前的谋划,拓展其内涵,我觉得开发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城市化是当务之急
2009年,浦东新区GDP实现了4001.39亿元,相当于半个深圳。根据浦东新区的规划,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将力争达到5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浦东新区将力争生产总值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从目前的1/4以上提高到1/3以上,并力争实现更高目标。
“7+
东海之滨的临港新城主城区,曾经的芦苇地里,已经建起了整饬的商品房,公交车已通到了小区,医疗服务点几乎遍布每个社区。不少楼盘也正在施工中。“现在人多了,车子多了,不过感觉还没建设好,速度还可以加快一些。”当地居民李大叔告诉时代记者记者。
主城区旁的滴水湖,建起了公园、凉亭和野餐区,并有游艇、帆船等娱乐项目。周末,经常有自驾族来休闲度假。一个绿色、宜居的新城正在脱茧而出。“和市区比,住在这里起码要多活10年!空气好,生活成本也低。”跑摩托运输的
临港新城主城区西北方,是另一新板块,临港产业区。作为高端制造、极端制造产业的布局地,临港产业区堪称“未来之城”。物流园区有全国第一保税港区,装备产业区有新能源设备制造最大生产基地和覆盖低速、中速和高速船运机的船舶关键件制造基地,汽车产业区的上汽临港自主品牌基地能自主生产发动机,海洋工程产业区的石油钻进平台能实现全智能化,航空装备产业区更能生产堪称“制造业皇冠上的闪闪明珠”—临港发动机。目前,大型集装箱码头已建设完毕,许多仓库正在建设中。
不过,尽管“7+1”布局涵盖了众多板块,在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看来,和20年前相比,浦东对新的自我功能的定位并没有考虑得很清楚。“20年前,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上海发展的一张王牌,目标很明确,生产力如何发展、在哪里发展就是当时的重要问题。现在,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浦东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全国新一轮的发展转型的要求面前,浦东该怎么样进一步发挥它的独特作用,没有考虑好,别的地方就有可能会替代浦东。”
杨建文认为,对浦东来说,“7+1”生产力布局是第二位的问题,如何以城市化来带动工业化,才是浦东考虑的当务之急。“过去2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现在,应该到了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阶段。浦东现在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工业化进程跟城市化进程不同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今后20年发展过程中,浦东如果仍凭借原有的增长与发展的惯性,而不作一些新的调整,对整个大局就不是很合适。”
在“7+1”的生产力布局中,张江高科技园区与金桥出口加工区,仍致力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在杨建文看来就并不合适。张江和金桥20年前是田野阡陌,现在,它已经是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占有14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杨建文算了一笔账,依浦东已建成城区的投资密度来算,1平方公里能吸引40亿元资金,140平方公里就能吸引5600亿元的社会资金。两个园区推进城市化需1万亿元,其自身筹措数额已过半。“城市化推进过程易受土地资源制约,这140平方公里土地如果能置换出来,转化为市政用地,作为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注入,其效应不会是单一的。”
行政体制的创新试验
据透露,“7+1”既是浦东生产力布局的考虑,也是大区域管理体制的试验,是一种体制设计。两区合并后,浦东新区面积扩大到121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正在探索适合大区域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即所谓“上面轻型化、下面扁平化”。
浦东新区现有区政府工作机构19个,少于上海市各区县的政府机构设置;每万人行政编制数4.8人,不到上海市平均数的一半,构成轻型的“小政府”。
在各开发区,市、区两级赋予管委会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力求做到“区内事区内办”,让开发区心无旁骛搞开发。同时,浦东新区对38个街镇,财力下沉、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开发区和街镇互不隶属,直接接受新区政府管辖领导,整个体制是扁平的,有利于提高效率。
“按照行政管理的领导理念,区域越大,越需要发挥下一级组织以及基层组织的创新活力,浦东的行政体制如果符合这种趋势,就是对的,上面不能什么都去管。”奚洁人说。
不仅在区内事权下沉,事实上,上海市的“市权”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沉到新区。日前,上海市政府通过决定,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包括规划、土地管理、投资项目审批、自主创新、人口管理、定价权限、文化市场管理等7方面11项事权统统下放浦东新区,并承诺凡是属于上海市权限范围、浦东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权,原则上都下放浦东。
“如何使浦东整个改革的机制创新、政府创新,对浦东发展的总战略起到有效的推进和保障作用,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政府应该更多地进行政策创新,来保障浦东二次创业定位的实现。”奚洁人说。(时代周报记者 王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