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居住在静安区的一个地方,从前叫新成区。只要登高,就可以望见一栋大楼,因为大楼屋顶上有一个透空的亭子而别具一格。仔细看,可以发现里面还有一座神像,所以有一种异国的味道。
那栋楼从淮海路的弄堂进去,而我就读的震旦幼儿园的门在长乐路上,边门就通向那个大楼和那里的花园。
由于留了心,我终于知道该大楼是1926年天主教圣方济教会建造的圣心修道院,后来改作为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楼是法国工程师设计的具有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三层高,形式内敛稳重。大楼内部宽敞的回廊特别让人觉得气度不凡,原因在于地砖下面铺了
在幼儿园时,我们每天午后,总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大楼下的花园里散步玩。那儿有广玉兰和水杉等树木。圆形的花圃中有小路从中通过。我们一般只在那个花园玩。
花园和大楼相依相存,园里两株高达
讲到变迁,解放后,全国院系调整时,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被合并,这里成了华东局党校,以后就是市委党校。1978年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
现在,楼顶上的亭子没有了,因为又盖了一层楼。难能可贵的是花园还保存着。
据说当年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讲过课的有雷洁琼、钱钟书和杨绛等人。如果风气是能依附的话,那么这座大楼便有了灵性,就像一个温婉的、带着书香的淑女。
谈到大楼等建筑,我总觉得它是能表达什么的。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都浸润了某种思想,所以教堂传承了宗教的理念,书院表达了教育的思想,宫殿代表了皇权的威严……各种留传至今的古建筑,都在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什么。
对于这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楼,我是太熟悉了,它为中外建筑汇集的老城市增添了色彩。在我的心目中,它是岁月过滤不了的标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