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上海土地新政:看上去很美

日期:2010/04/19|点击:14

右起:左学金、邓伟志、王金定、黄耀诚、钱宏、万建强

2010418上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院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策、实践论坛”。

出席论坛的学员主要有“中央党校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全体学员;“大中城市市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绿色经济’专题研究班”和“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专题研究班”的部分学员。学院为论坛请来的五位演讲嘉宾是:全国政协前常委、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人口经济学家左学金,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万建强,上海世博局顾问、前世博办副局长黄耀诚,中欧社会论坛首席顾问、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特聘研究员钱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金定出席并主持了论坛。他首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建设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我们党最开始提出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后来发现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接着又提出社会文明建设,形成四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认识。到17大,党进一步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而且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同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这一文明形态历时性更新的又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而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战略高度,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把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写进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肯定是第一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作为培养高级领导干部的基地,今天特地举办“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策、实践论坛”,以开阔大家的思想视野。

邓伟志教授第一个发言,他的题目是《思想理论创新与共生价值观》。邓伟志教授从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趋势,论述了地球人共生、共处的必然性、普适性;从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核恐怖威胁、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入手,论述了国际社会共管、共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从提高各国公民的幸福指数出发,论述了共建、共享的目的性、终极性。所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细化、普适化,人类迈进一个共生、共处、共管、共济、共建、共享的世界将成为一种新世界潮流。

左学金院长演讲的题目是《人类城市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他指出,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世界各国将通过世博会来展现对未来城市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中国有大约一半的人口,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城市将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伦理关系状况,直接关系到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针对目前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左学军援引世界银行2009年关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3D”特征(提高密谋、缩短距离、减少分割)的报告,麦肯锡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报告,最后提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是“建设紧凑型城市”及其三大特征(带状城市、JD模式、世博会最佳城市实验区)的命题。

万建强在题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践行》发言中,高度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是中央国务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政策的一个重大实践。他介绍了江西省从保护生态入手,延伸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做法,即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从而使鄱阳湖区域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

他指出,在江西青山绿水红土地上发展生态经济是长线产业,比如大规模发展油茶产业,需要5年才能见效(收获50年);成规模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三年时间;就是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也需要时间,而长线产业在现行GDP评价体系条件下实行起来难度相当大。所以需要中央国务院给予一项因地置宜的“政绩考核规则”的特殊政策。如此,不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健康顺利成长赢得了政策保障,也将深得官心、民心,为江西的发展后劲赢得时间和心态上的从容,从而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乃至世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了一个标杆。

上海世博局顾问黄耀诚题为《共生的智慧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深化》的发言引起了学员的热切关注,他指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引入“城市”概念,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通过对城市问题的研讨和展示、诠释和交流,争取达到以下一系列目标:展示城市文明成果,拓展对城市的认识,引起对城市问题的讨论,推广城市发展先进的理念,推进各国间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城市化进程,并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有力地提升城市的品位,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世博会的推广必然是上海整体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推广的有机组成部分。

黄耀诚由此提出一个“城市形象包含外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命题。城市的规模、建筑、布局、形态、环境等是它的外表形象;城市形象的精髓在于它的内在形象,所以还要将“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主题传导的精神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注入“live and let live”的共生价值理念,这就是所有城市人的“身心灵健康”, 所有人的“共同幸福”,所有人“共生、共济、共栖”。他希望良好的市民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构建的城市形象,不但将为这次世博会留下丰富的物质遗产,也必将留下鲜活的精神遗产、新锐的思想遗产。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钱宏,他在《走出“后哥本哈根时代”:将国际碳政治纳入生态政治框架》中,他首先对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取得更加积极的实质性成果表示遗憾,他认为欧洲人这些年来处心积虑地一步步把增长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引向国际语言的“气候政治”或干脆叫“碳政治”(含“碳交易”),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误区、误导。他认为,离开地球生物、人类、生态,气候问题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人类参与其中的生态循环,才是碳排放问题的关键”,一个更准确的表达应当是“生态政治”。他还提议:把欧洲人提出的,连美国人都只是被迫使用的“气候政治”概念,及其相关国际框架的谈判,纳入到全新的“生态政治”的理念及其全新的国际框架之中,走出主权国家间利益博弈的死胡同,以促进国际社会和地球公民切实地行动起来。那么,生态政治,作为国际语言行为基础,落实到主权国家层面,可以用一句稍加修改的中国谚语来表达,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兼顾他人瓦上霜”;落实到世界公民层面,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克服和摒弃我们被现代工商文明所宠坏的惰性和奢侈攀比的蒙昧;落实到国际社会层面,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将上世纪以来人类出现的宽容的智慧、和解的智慧、变化的智慧,以至共生的智慧,整合为一种足够代表全人类全世界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或处世哲学,即: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和合共生。

钱宏在“生态政治”思维框架内,根据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危害,人类应当把注意力聚焦于这样两个基本点上:一是世界排碳前20名的主权国家自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二是因海平面上升南北纬20度之间受害国家的生存危机问题。那么,中国人如果能以一种适当方式,发表“一份宣言,两份倡议”:《全球生态政治宣言》;《致全球主权国家及非主权政治实体政要倡议书——设立“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 》和《致地球村公民倡议书——拯救地球, 亟待克服我们被工商文明宠坏的惰性和奢侈攀比的蒙昧》。这是打破撒切尔夫人2002年批评“中国威胁论”为中国辩护时,发言的关于中国只能出口电冰箱而不能出口思想理论的“咒语”。比如“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设立,起码包括这样两大合作机制:比如用“减排基金”来承担前20名排碳大国的减排成本,从全球范围内作资金、技术、最低经济发展标准的平衡和调节;比如“生存移民基金”来承担和支付南北纬20度之间温室效应受害国的置地、移民成本。

接下来,参加论坛的学员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五位嘉宾进行互动交流。大家深感学院举办这次论坛意义深远。

王金定副院长就五位嘉宾的发言和学员互动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他指出,嘉宾的发言和学员的互动概括一句话,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就是人类既不同而和,又同舟共济,所有人共建、共享一个共同幸福的共生世界。最后,他向全体与会者表示感谢,宣布论坛议程全部顺利结束。(钱 2010418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