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昨天出炉,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超出外界预期。这样的增速是否表明经济过热?专家认为不要轻下判断。
专家大多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依然在温和回暖、平稳较快发展的区间内,并没有显露出经济过热的信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景气研究室主任刘熀松研究员认为,首季经济增速基本在预期之中,比预期略微偏高,但并没有出人意外。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谷底是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因此2009年首季的基数比较低,在同期低基数的影响下,今年首季同比增幅略高就很正常了。
他认为,一季度增幅为11.9%,并不意味着全年增速就能达到甚至超过11%,今年的经济走势很可能是前高后低的。“从当前走势判断,经济面总体健康”,但他提醒,“关键是房地产泡沫问题要妥善处置,如何很轻柔缓和又非常有效地抑制泡沫,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走向。”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还是担忧,她注意到目前地方政府有比较强的投资冲动,因此提醒地方政府不要刻意追求经济更高增长。
不过,首季的CPI数据,似乎可以平缓一下外界对过热的担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CPI环比下降0.7%。
这是否说明通胀压力已经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了?刘誯松指出,3月份环比下降并不能说明太大问题,“2月份的价格水平偏高,是因为存在春节因素,不能据此看通胀压力缩减。”他强调,判断通货膨胀水平,单看CPI已经不准确了。他指出,中国实施粮食价格直补,粮食实际涨幅可能不止现在的数据;中国近年来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CPI的各项权重一直没有调整;另外,CPI计算中不含房价,也是最为人争议的。他认为,看真实的通胀水平,要综合看几个指标,一是CPI,二是PPI,三是能源原料原材料购进价格,四是房地产价格指数。不过,他表示:“通胀压力肯定是有的,而且依然比较大,但还不至于出现恶性通胀。要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最起码通胀率要达到两位数。”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我国CPI统计体系中食品比例较大,1月份蔬菜上涨导致CPI增加;而3月份生猪价格下降,同时猪肉在CPI统计中占权重较大,导致CPI下降。所以CPI不能完全代表通货膨胀。(本报记者杨群)
